逐日而行 向陽而生
內蒙古光伏產業發展蹄疾步穩

從空中俯瞰,由19.6萬塊藍色光伏板組成的“駿馬”圖栩栩如生,格外吸睛。
這匹“駿馬”位於國內最大沙漠集中式光伏基地的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
從2017年開始,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利用近4年時間,規劃建設了佔地5萬畝、規模為1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目前,基地100萬千瓦項目已全部建成投產,年發“綠電”可達20億度,節約標煤68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165萬噸/年。
這是內蒙古發力光伏產業的一個生動縮影。
瞄准優勢、搶抓機遇,推動光伏產業發展
內蒙古太陽能資源豐富,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千瓦,約佔全國的21%,發展光伏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近年來,內蒙古搶抓“雙碳”機遇,把綠色低碳作為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掘太陽能資源優勢,全局謀劃產業發展,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全力推動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內蒙古要重點依托“光伏+生態治理”和“光伏+生態修復”發電基地建設,促進光伏全產業鏈發展。到2025年,全區晶硅材料生產規模佔全國的40%以上,太陽能電池組件產能達到300萬千瓦,可以滿足80%以上本地建設需求,光伏制造整體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
錨定光伏制造產業千億目標,內蒙古育集群、強鏈條,聚鏈逐“光”,遍地“向陽花開”。
在半個月前剛剛結束的晶澳科技包頭基地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投產儀式上,從開工建設到首塊組件下線隻用時98天的“晶澳速度”驚艷四座。
此次包頭晶澳首塊組件的下線投產,將有效帶動光伏產業下游相關產業鏈發展聚集,為包頭市做強“世界綠色硅都”作出貢獻,也填補了青山區光伏產業鏈組件生產環節空白。
晶硅光伏產業作為包頭市兩大旗幟型產業集群之一,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的重要抓手,也是近年來包頭市增長速度最快的主導產業。2022年,包頭市成為全國首個晶硅光伏產業產值超千億元的城市,今年5月23日,包頭市被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授予“世界綠色硅都”稱號。
眼下,包頭市正繼續擴大晶硅光伏產業規模,全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產業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配套率最高的萬億級晶硅光伏產業集群。
在呼和浩特市,瞄准光伏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打造光伏全產業鏈裝備制造基地的步伐同樣鏗鏘穩健。
8月2日,在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沙爾沁工業區,呼和浩特阿特斯光伏新能源全產業鏈項目正式開工。
該項目不僅是阿特斯全球單體投資最大、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制造基地,也是呼和浩特市近年來在新材料領域引進實施的規模最大、種類最全、技術工藝最先進的產業項目。項目分三期建設,一期包含單晶坩堝、拉棒、切片和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等項目,並具備半導體大尺寸硅片生產能力,預計將於明年年內全部達產。
招大引強聚能,鏈上集群成勢。在《呼和浩特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打造光伏產業創新鏈是呼和浩特市打造產業技術創新高地重要內容之一。其中,明確提出,要發揮金橋光伏產業園產業集聚優勢,打造龍頭企業技術創新聯合體,支持多晶硅、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制造、組件封裝、光伏電站等全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示范,促進光伏產業跨越式發展。
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市全力推進新材料和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設,快馬加鞭推進內蒙古鑫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1萬噸/年高純電子級多晶硅產業集群項目、內蒙古鑫環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顆粒硅項目等項目的建設進度。目前,鑫環10萬噸顆粒硅項目兩條生產線已經投產運營。
追光逐日、向陽而生,產業發展態勢強勁
追光逐日,向陽而生。把空白的“鏈”補齊,將有基礎的“鏈”補強,內蒙古以全產業鏈思維謀劃光伏產業發展,光伏產業順勢而為、快速崛起,展現出蓬勃生機和強勁動能。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區太陽能發電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2倍。從產品產量看,全區鋰離子電池產量同比增長3.2倍,多晶硅產量同比增長2.6倍,單晶硅產量同比增長40.7%。光伏產業的發展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新能源倍增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印發實施,明確提出,立足內蒙古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努力構建綠色低碳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大新能源技術研發力度持續創新突破。
《方案》同時就推動光伏產業鏈集群式發展作出部署。其中明確指出,以硅材料先發優勢為基礎,推動光伏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持續鼓勵先進光伏晶硅材料技術的研發應用,支持光伏晶硅材料向下游硅片、電池、組件方向拓展,形成具備一定規模化產能的區內硅料—硅棒—硅片—電池—組件產業鏈,形成以呼包鄂為中心的先進光伏產業集群。
目標已定,使命在肩,內蒙古發展光伏產業其時已至、其勢已成、其風正勁,未來可期。(記者 康麗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