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老小孩”們

正在練功的劉子青。
10月21日,對於包頭市石拐區農民劉子青來說,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63歲的他終於實現了兒時的舞蹈之夢,登上了央視大舞台。看著電視裡自己和年輕人一起跳舞的樣子,劉子青激動得說不出話來,眼裡噙滿淚水。
劉子青告訴記者,七八歲時在村裡看舞劇電影《紅色娘子軍》,他當時就被那銀幕上的優美舞姿迷住了,電影放到哪個村他就跟著看到哪兒,小小的心靈種下了愛跳舞的種子。無奈由於家境貧困,他11歲輟學,15歲跟著父母開始種地。
2011年,劉子青所在的包頭市石拐區被列為第三批國家資源枯竭城市。53歲當了半輩子農民的劉子青,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又一次與舞劇《紅色娘子軍》邂逅,他發現這個兒時的夢想依然讓自己心潮澎湃。於是,劉子青放下鋤頭,決心圓夢。
10多年來,從石拐“舊”區,到喜桂圖“新”區,從挖掘煤炭為國家建設作出積極貢獻,到工業項目的二次創業嘗試,再到“雙控”大背景下刀刃向內的逐“綠”攀“新”,包頭市石拐區在絕境中一次又一次裂變。裂變的巨大能量,噴薄而出的是如今“智慧”“綠色”“宜居”的新石拐。
石拐區浴火重生、破繭成蝶的10年,也是農民劉子青追求夢想、實現夙願的10年。劈叉、下腰、踢腿、倒立……走著練、做飯練、睡覺也練,頂碗的數量從3個、5個增加到8個,劉子青的故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
2018年,在當地媒體牽線搭橋下,劉子青成了包頭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舞蹈系首例旁聽生。能進入大學課堂學習,他倍加珍惜這個機遇,和子女輩的同學成了好朋友,授課老師更是將他的勵志故事當成鮮活的教學案例,激勵年輕學子珍惜時光、勇敢追夢。“那時候我其實挺過意不去的,因為老師總是責備那些娃娃們:看看這個大爺,你們有甚理由不好好練?!”回想起自己就學時的有趣事兒,劉子青不好意思地笑了。
10年間,劉子青從參加學校畢業典禮演出,到登上內蒙古村歌大擂台,從為當地村歌伴舞,再到勵志故事被拍成紀錄片在央視播出,憑著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的人生舞台也越來越開闊。
如果說農民舞者劉子青用追求夢想來詮釋幸福生活,而農民攝影人趙福珍、趙連珍兄弟倆則是用鏡頭來見証民生變化。“做好公益事業”是他們的晚年夢想。
“咱們石拐的變化真不小!”10多年來,這對“公益兄弟”,一個義務放電影、一個拍照記錄城市變遷,他們幾乎走遍了石拐區每一處,採集收集圖片千余幅,眼見著新小區蓋起來了、道路寬起來了、城區靚起來了、農村興起來了。
哥哥趙福珍今年69歲,是石拐區大德恆街道后營子村村民。2012年,他省吃儉用攢下1萬多元錢買了投影機、音響等設備,開著電動車走街串巷,義務當起流動電影放映員。電影、故事片、二人台,村民們閑下來就圍坐一起看電影,精神風貌漸漸發生了改變。11年過去了,一心為了大家的趙福珍更新了放映設備,買了筆記本電腦、接通了互聯網、學習了新設備使用,堅持用公益行動引領鄉風文明。
68歲的趙連珍熱愛攝影,用鏡頭記錄城市變遷是他的夢想。不種地以后,他攢錢買了照相機,一拍就是十多年。石拐區大發商業街舊址是趙連珍經常拍攝的地方,這裡的俱樂部、商鋪、電影院、照相館等20世紀50年代的建筑,無聲訴說著往昔的興隆與繁榮。趙連珍說:“這條老街承載著石拐人厚重的文化記憶,我經常把在這裡拍攝的照片與新區照片對比,在放映電影的同時給村民播放,想讓大家在心情愉悅的同時,感受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城市變遷,歲月更迭。這群經過歲月洗禮的“老小孩”,用另外一種方式解碼人生,在夢想照進現實過程中收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如劉子青所說:“現在的生活美得說不出來,我走著也笑、坐著也笑,我覺得這輩子活得值了。”(記者 蔡冬梅 路興 馬芳)
(石拐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吳雅婷 參與採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