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種業基石如何筑牢增糧之本

——沃野金秋看北疆糧倉③

2023年09月25日09:5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糧安天下,種筑基石。種業是農牧業生產的起點,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更是現代農牧業發展的“生命線”,對於農牧業現代化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在耕地資源日漸趨緊的情況下,想要穩定產能、提高單產、優化結構,迫切需要升級農牧業“芯片”,加快推進種業振興。

種優則糧豐,糧安則民安。內蒙古不斷強弱項、補短板,瞄准品種選育、良種推廣等環節持續發力。內蒙古的廣袤田間,良種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種業基石如何筑牢增糧之本?記者走進秋收現場,探訪內蒙古在推進種業振興時值得推廣的好經驗和取得的新成效。

強科技 引領創新驅動

一粒種子,遨游太空后會發生什麼?

今年5月,隨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發射,內蒙古地區的12家單位56份實驗材料搭載飛船飛向太空。此次內蒙古地區搭載的56份材料,涵蓋了牧草、馬鈴薯、玉米、中蒙藥材等多個內蒙古優勢特色農作物、畜禽育種材料。空間搭載實驗會帶來什麼新的發現,值得期待!

內蒙古作為許多航天器起飛著陸的溫暖母港,與太空育種有著“不解之緣”。從2008年首次將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原內蒙古自治區生物技術研究院)的甜菜種子送入太空,到2016年荷斯坦奶牛、三河牛、烏珠穆沁羊、阿爾巴斯絨山羊、中國梅花鹿5種內蒙古優勢畜禽的體細胞隨實踐十號衛星進入太空,越來越多的內蒙古“種子”開啟太空之旅。

隨著越來越多的育種材料參與搭載,一批牧草、中蒙藥材、果蔬等種質資源正在篩選培育中。目前,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已篩選出丹參雙蘆頭變異株、蒙古黃芪耐寒變異株、膜莢黃芪高產變異株,蒙草生態已篩選出大青山細葉百合晚花變異株等。隨著研究的持續進行,預計可育成一批綠色、高效、優質的新品種服務農牧業生產。

種業是農牧業的“芯片”。提高乳、肉、糧單產水平,除了靠改善地、水、肥、飼等條件,還要在農作物、畜禽育種上取得更大突破。

加快推進種業振興,科技創新是關鍵一招。內蒙古聚焦我區具有比較優勢的大豆、谷子、向日葵、奶牛、肉牛、肉羊、苜蓿、羊草、燕麥等物種,實施育種聯合攻關和“揭榜挂帥”工程,在關鍵技術、新品種選育等方面取得新成效。

同時,組織開展奶牛、苜蓿、燕麥、羊草等領域的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向日葵育種聯合攻關,逐步建立形成政、產、學、研、用結合的種業協同創新體系,增強種業發展活力。

糧食穩產增產,關鍵在科技。目前,內蒙古已創建乳業、草業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玉米、肉牛、馬鈴薯、蔬菜、草業、大豆、生物育種7個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杜蒙羊”獲得國家新品種証書,敖魯古雅馴鹿保種場獲國家級保種場授牌。內蒙古還制定苜蓿增產方案,將苜蓿種子田面積提高到20萬畝,力爭單產提高到30公斤/畝。制定羊草產業發展規劃,建設羊草草種擴繁基地6.6萬畝。

強龍頭 做優骨干力量

去年7月,內蒙古8家企業入選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讓內蒙古種業領域為之振奮。

種業企業入選“國家隊”,是內蒙古打造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能力的種業領軍企業,加快打造種業振興骨干力量的又一成果。

在我國農作物生產中,80%的種子是靠企業提供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科河種業有限公司等優勢企業入圍國家農作物種業“補短板”陣型,將聚焦玉米、薯類雜糧等重要作物,充分挖掘優異種質資源,全面應用現代育種技術,加快提升品種產量、質量、抗性水平,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

目前,我國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40%。此次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入選國家畜禽種業“補短板”陣型,將針對與國外先進水平有差距的生豬、奶牛、肉牛和羊等種源,深入開展育種聯合攻關,加快現代育種技術應用,全面提升育種創新水平,力爭在飼料轉化率、產仔數等主要生產性能方面,盡快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種業發展,企業大有可為,須有作為。從實踐中看,種業企業已經成為種業自主創新的“排頭兵”,振興種業需要做優做強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

昂起“龍頭”,飛出“雁陣”。近年來,內蒙古聚焦聚力種業振興,扶優、培優種業龍頭企業。目前,內蒙古色也勒欽畜牧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等5家企業新通過國家核心育種場遴選,內蒙古擁有的國家級核心育種場總數達到20家,晉升為全國第二。農作物“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達到5家。中加、坤元太和2家馬鈴薯企業種薯銷售額進入全國前五。賽科星、通遼京緣兩家種公牛站連續十年凍精抽檢合格。

強推廣 賦能希望田野

在赤峰市元寶山區平庄鎮山嘴子村,種植大戶張生面臨著“年年種地,年年選種難”的問題。

“市場上流通的玉米品種越來越多,我們想選擇優良品種,但心裡沒底,不知道哪個品種好。有了這個平台,我們親眼看到了品種的表現,有相中的品種就直接聯系經銷商,真是幫種植戶解決了一個大難題。”提起“看禾選種”平台,張生連連稱贊。

“看禾選種”平台是元寶山區農牧局打造的展示玉米優良品種、先進配套栽培技術的平台。元寶山區農牧局還組建了“看禾選種”技術指導小分隊,對每個品種不同生長階段進行監測,採取跟蹤種植表現、現場考察評價、田間測產驗收等方式規范開展綜合評價。在“看禾選種”過程中,篩選出品質優、產量高、抗逆性強、適宜當地、表現優異的農作物新優品種,通過示范帶動加快新優品種的推廣應用,為農民生產選種、用種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我國審定品種數量呈階段性增長趨勢,每年新通過審定的小麥、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糧種子品種已超過3000個。而內蒙古每年有約100個品種通過審定。新品種的迅速增加有利於解決市場缺少品種的問題,但品種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突破性品種少、同質化品種多,農民選種難的新問題也日趨突出。

品種越來越多,如何優中選優?“建設‘看禾選種’平台,就是要讓農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幫助農民選用良種,減少試種的風險。同時,我們也為企業提供服務,使企業培育的優良品種盡快得到認可。”內蒙古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胡有林說。

以禾示種,讓選種更精准。內蒙古今年繼續建設了60個高產、優質、綠色“看禾選種”平台。其中,重點打造玉米、大豆、馬鈴薯、向日葵和雜糧雜豆5個自治區級區域性重點農作物“看禾選種”平台,打造55個盟市級“看禾選種”平台,進一步完善品種展示評價體系,擴大品種展示示范規模,加大品種宣傳推介力度,有效推動新一輪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

目前,內蒙古已經創建9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認定2個自治區級玉米、大豆制種大縣,全區馬鈴薯良繁面積達70萬畝,居全國第一位。大豆繁種面積達到35萬畝,居全國第三位。玉米制種面積達到17萬畝,居全國第五位。還加強品種推廣,向日葵品種SH361、SH363推廣面積包攬全國前兩位﹔谷子品種“金苗K1”、大豆品種“蒙豆1137”推廣面積分居全國第三位和第八位。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一粒粒好種子在廣袤田野生根發芽,有力支撐了內蒙古糧食年產量連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有效保障了重要農畜產品穩定供應。(記者 韓雪茹)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