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興水節水如何保障連年豐收

——沃野金秋看北疆糧倉②

2023年09月22日06:4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秋糧漸次熟,各地忙豐收。

小麥收獲560萬畝,進入收獲末期﹔玉米收獲268萬畝,較上年同期快0.6個百分點﹔馬鈴薯收獲進度過半,較上年同期快3.2個百分點﹔雜糧雜豆收獲265萬畝,較上年同期快5.3個百分點﹔向日葵收獲75萬畝,較上年同期快1.4個百分點……

一組截至9月19日的農情調度數據,傳遞出濃濃的豐收味道。

水豐,則糧豐物豐。近年來,內蒙古為破解水糧矛盾,堅持節水優先、量水而行,推動農業用水從粗放模式向精細化、科學化轉變。

糧食安全,命脈在水利。到2022年底,內蒙古已經實現十九連豐。一方面糧食連年豐收,另一方面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水糧矛盾”怎麼破解?興水節水是如何支撐內蒙古連年豐收的?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尋找全區各地圍繞農業興水節水展開的有益探索。

建章立制依規降耗

7月末,隨著2761張《內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用水証》發放完畢,內蒙古河套灌區完成引黃用水確權工作,這也是自治區首批引黃灌溉用水權確權証書。証書的發放,也引發了農民關於“如何灌溉”的思考。

“用水有保証了,澆夠了就聯系供水所關閘,省錢又節水。”抱著這樣的想法,農戶們心態轉變,主動積極節水。

《內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用水証》是國管渠道上開口的直口渠的引黃灌溉用水証明,它將農業用水總量指標分解細化,確權給灌區直口渠涉及的群管組織和行政村,明確農業取用水戶對水資源的使用權利以及節約保護水資源的責任和義務。

如何優化農業用水?建章立制,讓“咋澆地”有據可循,精打細算用好每一滴水。

內蒙古制定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節水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節水增糧推進縣建設技術方案》《河套灌區合理秋澆春匯節水技術試驗方案》,打出“建工程節水、優農藝節水、選品種節水、調結構節水、抓機制節水”組合拳,在全區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優化種植結構、創新水資源管理制度,推動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內蒙古把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放到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統籌安排,按照“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適種”的思路,以“控水降耗”為核心,各地紛紛出台推進節水農業發展措施。

控制使用地下水,高效利用地表水,優先利用天上水。內蒙古以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為重點,改善基礎設施,配套農藝、結構、旱作和機制節水,以政策引導、資金投入、項目支持、完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機制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保障,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水分生產效率。

下一步,內蒙古將實現從澆地轉變為澆作物、從粗放漫灌轉變為精量灌溉、從水肥分離轉變為水肥一體三個轉變,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撐。

實效倒促觀念轉變

咋樣種地才能少用水、保豐收?科左后旗朝魯吐鎮恰格吐嘎查村民蘇日德樂吐有自己的心得。

“種地也得不斷學技術!淺埋滴灌澆水不僅省水產量還高,可以實現水肥一體化多次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我種的30畝地全部使用了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每畝植株能達到4833株,平均每年施肥4次,每畝產量可以達到2000至2200斤,再配合單元四株等種植技術,每畝地比過去多掙1000多元。”嘗到高效節水甜頭的蘇日德樂吐說。

農民常說:“水是庄稼人的膽。”蘇日德樂吐告訴記者,從前村民熱衷於大水漫灌,認為水越足庄稼越好。當地實施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后,農業用水少了,農作物產量不降反增。

玉米是通遼的當家產業。科技賦能下,小小玉米經歷“72變”后,串起了“農頭工尾”的產業鏈。同時,通遼也是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地區,“水糧矛盾”是必須面對的現實。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通遼市反復總結全面比對管灌、噴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類型的節水效果,創新推廣以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為主的高標准農田建設模式,並從2014年開始試點推廣。

全力做好農業“水文章”,不只是通遼市在發力。目前,內蒙古建成滴灌水肥一體化面積2591萬畝,建成智能灌溉施肥水肥一體化面積約80萬畝,不但讓水資源實現了高效利用,也帶動農業生產實現轉型升級。

今年,自治區農牧廳組織農牧系統開展農業節水“百千萬”行動,引導用水觀念轉變。5月-7月,自治區農牧廳在巴彥淖爾市先后組織實地調研指導6次,召開全區農業節水增效行動暨鹽鹼化耕地綜合利用現場調度推進會,通過節水現場實操引導干部思想認識轉變。

同時,通過技術培訓引導技術人員轉變用水觀念,全區累計開展水肥高效技術培訓60多期次。累計開展各類節水宣傳110多次,在廣泛宣傳中潛移默化引導農民轉變認識、增強節水意識。

多措並舉水盡其用

大興安嶺區噴灌補灌、燕山丘陵區膜下滴灌、陰山南麓集雨補灌、河套灌區井黃雙灌以及推廣移動式引黃直濾滴灌……如今,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已在全區遍地開花。

用水之變,不僅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也促進了農業結構的優化。

內蒙古聚焦耐鹽鹼作物品種培育,推廣抗旱耐鹽向日葵等新品種3.8萬畝。還通過擴種大豆,實施糧豆套播,減少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2萬畝,進一步擴大鹽鹼地種植向日葵面積。

在臨河區城關鎮蓿亥村、五原縣塔爾湖鎮常豐村、磴口縣渡口鎮東地村、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和杭錦后旗團結鎮民治橋村5個試驗基地,開展隔年秋澆和干播濕出大區對比示范,科技節水賦能農業﹔

在臨河區、杭錦后旗、五原縣、磴口縣、烏拉特前旗5個旗縣,從灌溉方法、配套農藝、品種調整三個方面開展試驗,實行為期三年的跟蹤監測,建立河套灌區科學合理灌溉制度,引導逐步壓減“澆白地”面積和用水量﹔

在烏拉特前旗實施玉米膜下滴灌節水增糧推進縣試點,建設萬畝示范方1個,千畝示范片10個,累計示范面積2萬畝,以示范園區引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

……

2019年以來,內蒙古把高效節水作為高標准農田重點建設內容,推廣淺埋滴灌、膜下滴灌等技術措施,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以每年不低於農田建設面積40%的比例高速推進高效節水工程配套。

到2025年,內蒙古將初步建立農業生產布局與水土資源條件相匹配、農業用水規模與用水效率相協調、工程措施與農藝農機措施相結合的農業高效節水體系。

清水潤田疇,優供保豐收。內蒙古堅持節水優先,持續提高農業節水管理效率和效益,保障糧食安全的支撐更加堅實有力。(記者 韓雪茹 見習記者 方圓)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