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科技引領 創新驅動

庫布其書寫治沙奇跡

本報記者 劉發為
2023年09月05日09: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俯瞰庫布其沙漠中的大道圖湖畔。
本報記者 劉發為攝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光伏基地。
新華社記者 賀書琛攝

庫布其七星湖沙漠生態旅游區。
本報記者 劉發為攝

沙漠之中,水貴如油。

不久前,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舉行,記者再一次來到庫布其沙漠。汽車行駛在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境內的穿沙公路上,天空下起了雨,在甘霖的滋潤下,道路兩旁成片的綠色植被格外明亮。

從1999年建成第一條穿沙公路至今,杭錦旗境內形成的“四縱五橫”沙漠公路網,在綠色植被的保護下綿延。這一條條“綠色動脈”,是庫布其治沙人一步一個腳印創造出來的綠色奇跡,也正通向庫布其更加美好的明天。

庫布其生機盎然

1988年到2022年,30多年間,庫布其沙漠的黃色不斷被綠色所取代——在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開幕式上,這一段庫布其沙漠今昔對比的視頻吸引了全場的目光。

在當地人的記憶中,20世紀80年代的庫布其沙漠曾是一片“死亡之海”——沒有道路、沒有電路、沒有活路。如今,庫布其沙漠的生機漸漸回來了,這裡的植被覆蓋率已經達到53%,年降雨量由不足70毫米增長到300多毫米,沙丘高度整體下降了一半,許多人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種樹是件積德的事。”

世代居住在杭錦旗杭錦淖爾村的高毛虎,種樹種出了這樣的心得。

以前,高毛虎一家的經濟來源僅靠20畝貧瘠的鹽鹼地,頻繁的沙塵也嚴重威脅著一家人的生計。

改變發生在1999年。那一年,杭錦旗第一條穿沙公路開通,高毛虎和鄉親們在政府的帶領下種樹護路,用高毛虎的話說,“把沙漠圍封起來,先從邊上開始,一直往裡推”。

2004年,高毛虎當上了庫布其治沙企業億利資源集團成立的民工聯隊長,每年雇工一二百人,承包種樹幾千畝。樹越種越多,越種越好,高毛虎一家的收入也越來越高。令高毛虎沒想到的是,原本只是為了臨時“掙口飯吃”的職業,一干就是20多年,成了他熱愛的事業。高毛虎說,堅持種樹治沙,既是為現世積德,也是為后人留福。

在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火炬手中,有一位是來自庫布其沙漠的民工聯隊長,人們都親切地叫她“花姐”。

“花姐”本名叫敖特更花,住在庫布其沙漠北緣一個叫道圖嘎查的小村庄,出嫁前就在沙窩窩裡長大。“小時候家鄉沒有路,也沒有電,讀書是個大難題,買東西要騎著駱駝去幾十公裡外。”曾經,“花姐”家雖然養著200多隻羊,但由於沙漠的阻隔,很難賣出去,“額吉(媽媽)常常倚著門,望著茫茫的大沙漠獨自流淚。”敖特更花說。

20世紀90年代初,道圖嘎查裡開始了種樹。“花姐”起初並不相信能在沙漠裡種活樹,后來看到村裡種下的一棵棵沙柳活了下來,欣喜地看到了希望。

從2003年開始,“花姐”在庫布其沙漠從事治沙綠化,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200多個億利治沙民工聯隊中唯一的女隊長。她待人溫和,除了有許多當地的鄉親們跟著她種樹,還有一些來自甘肅、寧夏、四川等地的勞務工人跟隨她到中國西部許多省區的項目上種樹。

“花姐”把帶隊種樹做成了事業,不僅帶領老鄉和勞務工人脫貧致富,她自己也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鄂爾多斯市“三八紅旗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先進個人等榮譽。

治沙有了更多利器

“隨著生態科學的持續推進以及節水、育種、光伏和數字技術的加快突破,科技創新在人類認識和實現人與荒漠和諧相處、拓展人類生存空間的作用更加凸顯,也是全球應對荒漠化挑戰的必由之路。”中國科協主席、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主席萬鋼說。

在位於杭錦旗的庫布其沙漠腹地,治沙工人正在用微創水汽法植樹,隻見加壓水槍噴射的水流在沙地上沖出一個小洞,然后樹苗被快速地插進去,10秒即可種一棵樹。“這樣的方法,種一棵樹隻需要3升水,苗木成活率超過90%。”億利資源集團治沙工程師田旺說。

除了微創水汽法植樹,在幾十年的治沙實踐中,庫布其治沙的技術也不斷得到創新——“灌喬草811”生態治沙技術、節水灌木種子治沙技術、風向數據法治沙技術、數字化和智能化治沙技術、立體光伏治沙技術等,都為庫布其治沙增添了更多利器,受到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與會者的高度關注。

“庫布其治沙過程中發明創建了‘風沙樹’協同、以自然改造自然的治沙技術體系,對防沙治沙、沙區環境恢復具有指導意義和科學價值。”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說。

“科技是庫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表示,“科學技術的持續創新,讓庫布其從30年前的‘死亡之海’變成了新時代的沙漠綠洲家園。因地制宜,科學推廣庫布其治沙技術至關重要。”

在蒙古國國家林業局國際合作高級官員佐麗亞加爾·塞恩布揚看來,中國在沙漠化治理和減少沙塵暴等方面是技術領先的國家之一,有著廣泛的技術應用,這些技術可以成為蒙古國和全世界的很好范例。

“庫布其治沙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大干苦干,但關鍵在於走出了一條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良性發展之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創新探索了庫布其模式,堅持以科技創新驅動治沙事業高質量發展。”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秘書長王文彪說。

治沙形成綠色產業鏈

在庫布其沙漠中,有一片陽光谷,記者站在高處眺望,光伏板一望無際,如同一片藍色的海洋,照進庫布其沙漠裡的一束束光,將變成清潔的能源,更好地助力治沙事業。

在30多年的治沙過程中,庫布其治沙模式不斷完善,荒漠化防治綜合效益進一步提升,立體生態光伏綜合開發治沙便是其中的代表。從“一塊板子”到“一條綠色的鏈子”,光伏治沙產業形成了零碳生態產業圈,甘草、肉蓯蓉等種植形成了中蒙藥健康產業鏈,沙漠生態旅游每年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次……

2022年9月,億利氫田時代500台套鹼性電解槽生產線正式投產,標志著庫布其“沙風光氫儲化農”一體化立體生態光伏治沙產業模式的建成,也成為“上游綠電,中游綠氫,下游綠氨、綠肥、綠色食品”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將以低成本優勢為風光治沙模式賦能。

荒漠化防治是全球矚目的重大課題。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約有3600萬平方公裡,而且仍在以每年5萬至7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擴張。人類隻有攜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進一步蔓延。

庫布其治沙是中國努力的縮影,中國不僅自己堅持治理荒漠,也將經驗與技術與外國分享,讓庫布其治沙經驗的“光”照向更多的地方。

在第九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開幕式上,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揭牌並啟動首批合作項目。

阿拉伯國家聯盟秘書處環境與氣候監測司司長馬哈茂德·法塔赫拉表示,在庫布其沙漠,科學和研究的產出對於應對沙漠化問題非常重要。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好的經驗,中國的研發工作也非常出色。我們正試圖與中國展開合作,讓阿拉伯國家的研究機構與中國的研究人員交流經驗。

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穆罕默德不久前剛剛到訪鄂爾多斯地區,她說:“我目睹了令人矚目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恢復成就,這鼓舞了全球堅定抗擊土地退化、荒漠化和沙漠擴張的地區的人們。”

“庫布其治沙表明我們可以逆轉土地退化,同時還可以帶來創造財富、創造綠色的機會,還可以帶來其他的社會經濟效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副執行秘書安德麗婭·梅薩·穆裡羅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9月05日 第 08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