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飲一河水 共走幸福路

額濟納河水從東風鎮額很查干嘎查東邊靜靜流淌,滋潤著兩岸的胡楊、紅柳、沙棗和農田。嘎查居住著漢族和蒙古族兩個民族共396人,他們祖祖輩輩同飲一河水,共守兄弟情,在生產生活中,互幫互助、和睦共處,共同走上富裕路,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套住了,套住了。”走近吳成玉家門前便聽到有人在喊,一個由土牆圍起的牲畜圈上空塵土飛揚。一問才知,吳成玉正在幫同嘎查的巴音達來套馬。“這都是草灘上長大的生馬,我和吳哥套了幾個小時,才套住3匹。”巴音達來指著圈外套著籠頭的馬說。
吳成玉是漢族,巴音達來是蒙古族,他們兩家雖同住一個嘎查,卻相距百余公裡。眼下,巴音達來家的5匹馬駒已近成年,他想套馬馴化這些馬駒,但因自家的圈牆低矮,好幾次馬駒都從圈牆跳了出去。想起吳成玉家的馬圈牆高結實,他就把馬駒從自家的草場趕到了吳成玉的馬圈進行套馬馴化。“遇到干旱的春天,我家草場的草沒長好,吳哥便讓我把馬群趕到他家的草場度過春季。”巴音達來說,“吳哥在我們嘎查發展畜牧業比較早,誰家想買牲畜手頭緊,他都會借錢給他們。”
巴音達來是嘎查的獸醫,說起他來牧民們都豎起大拇指。有一年,嘎查裡幾戶牧民家的牛生病了,病情復雜,巴音達來便丟下家裡的活兒,吃住在牧民家,日夜守護觀察,終於找出病因對症下藥,保住了那幾戶牧民家的牛。“這麼多年來,巴音達來給我們的牲畜看病,隻收藥費,從不收工錢。”吳成玉說。
吳成玉與巴音達來兩家可謂是世交。在吳成玉的記憶中,祖輩們逢年過節就像親戚一樣騎著馬相互拜年,誰家有蓋房或嫁娶的事兒,對方總會來幫忙。“我小時候,爺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鄰裡處好了啥事都好辦。”吳成玉說。
7月的額濟納旗最高溫度達42度,天氣炎熱,陳燕和丈夫巴音達來忙並快樂著。他們在旗裡買了套別墅,剛剛裝修好,夫妻倆掃地擦灰,合計著買床、添置電器等。“我公婆一直住在牧區,現在上年紀了,我們買這套別墅就是讓二老享享福。”陳燕邊干活邊說。
2006年,漢族姑娘陳燕從甘肅到額濟納旗打工,與蒙古族小伙巴音達來相識相愛,一年后兩人結為夫妻。陳燕說:“剛開始,我一句蒙古語都聽不懂,與婆婆交流全靠用手比劃。”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陳燕一邊跟丈夫和鄰居們學習語言,一邊買來書籍學習,慢慢地她能用蒙古語與家人熟練交流,后來還當上了嘎查的會計。
如今,陳燕與巴音達來育有一兒一女,夫妻相敬如賓,公婆把陳燕既當兒媳又當女兒,陳燕也把公婆當親生父母一樣對待,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越來越美好。
每年5月沙棗花盛開的季節,額很查干嘎查千畝沙棗花香四溢、沁人心脾。秋天碩大的沙棗綴滿枝頭,給農牧民帶去豐收的喜悅。“沙棗樹不僅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還增加了收入,平均每畝沙棗年收入7000多元。”嘎查的漢族居民余娟說。
余娟是額很查干嘎查種植沙棗樹的帶頭人。嘎查落實退牧還草政策后,余娟和其他牧民一樣閑了下來,於是她盤算著下一步路該怎麼走。
2012年秋天,余娟在嘎查周圍散步時走到一棵沙棗樹下,抬頭看到滿樹金黃色的沙棗,給她帶來了靈感。市場上1斤沙棗能賣10多元,如果在草場種沙棗樹,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增加收入,一舉兩得。余娟的想法得到嘎查兩委的支持,她成功種植了20畝沙棗樹后,又從新疆及酒泉等地購買了沙棗苗,之后到北京學習改良沙棗樹的技術。至2022年,余娟的沙棗種植規模已達到340畝,年產量達31000斤,年銷售收入80萬元。
沙棗樹種植成功,嘎查農牧民紛紛找余娟學習沙棗樹種植技術。不管是漢族還是蒙古族,她都毫無保留地把技術教授給鄉親們。“我一個人富不算富,鄉親們都富了才是真的富。”余娟說。
嘎查牧民雷萬英是脫貧戶,他找余娟了解沙棗樹種植技術,余娟免費給他提供沙棗樹苗,並到實地指導他種植。去年,雷萬英家180棵沙棗樹全部挂果,產沙棗300斤,賣了9000元錢。“過去,我家的生活十分困難,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家脫了貧。如今,余娟教我種植沙棗樹,帶我走上了致富之路。”雷萬英滿懷感激地說。
“在余娟的幫助帶動下,不僅我們嘎查的人種植沙棗樹,其他嘎查也種了不少,沙棗樹成了我們嘎查和周邊嘎查群眾的致富樹。近幾年,額濟納旗沙棗樹種植面積已達近萬畝。”額很查干嘎查黨支部書記巴圖吉日格勒說。(記者 包勿日根 劉宏章 呼格吉樂圖 阿拉善日報融媒體記者 魏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