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技小院到“振興大院”
藍天白雲下,黑土沃野上,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大豆延綿鋪展,直到天邊,綠油油的豆莢仿佛串串鈴鐺隨風搖曳,起舞生姿。立秋過后,被譽為“北國糧倉”、全國糧食先進縣的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大豆產業園內,豐收的味道漸濃。
“大豆開花結莢期,葉片出現一些黃斑,這可咋辦?”“這種情況屬於常見蚜虫危害,在噴施葉面肥時添加殺虫劑進行防治就可以了!”在扎蘭屯中和鎮福興村種植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田間,扎蘭屯大豆科技小院(以下簡稱“科技小院”)負責人陳申寬和種植戶侯寶亮正在交流病虫害防治方法。
志在鄉野,播撒智慧種子
作為科技小院負責人,陳申寬也是科技部通報表揚的優秀科技特派員、呼倫貝爾申寬生物技術研究所的“領頭雁”,雖然已經離開三尺講台退休多年,但他志在鄉野,帶領呼倫貝爾市農業行業退休“老學究”們,在呼倫貝爾大地上播撒下一粒粒“智慧”種子。
科技小院不僅關系到科研單位,更有科協、組織部門、院校師生的共同參與。
扎蘭屯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林麗介紹,扎蘭屯大豆科技小院依托呼倫貝爾申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內蒙古農業大學、扎蘭屯職業學院、扎蘭屯市科協共建,為行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幫助農戶解決大豆種植應用中的瓶頸問題,指導其進行高質高效生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扎蘭屯大豆產品,實現建立一個小院、帶動一方產業、蓬勃一片鄉村,推動大豆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科技小院積極開展大豆育種工作,成立不到一年,與齊齊哈爾富爾農藝有限公司、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合作育成“富中豆1”大豆新品種,有7個大豆品系參與自治區大豆品種選育區域試驗,目前1個品系已進入生產試驗。
送技於田,開啟致富之路
“要是沒有科技支持,干啥都是白忙。我種植的這些大球蓋菇,就是呼倫貝爾申寬生物技術研究所專家手把手教出來的!”扎蘭屯市健康源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王景秋一邊採收大球蓋菇一邊講述著增收致富的故事。
“五年前,我開始嘗試種植大球蓋菇,也想請教專家怎麼種植,可是不知道上哪找,找誰學。就在這時,研究所專家來了,從原料配比到菌種培育全程指導,哪怕是三更半夜打電話咨詢都不嫌煩!”
王景秋說起研究所專家對他的幫助充滿感激,“農村玉米秸稈較多,焚燒對環境有污染,我們就用玉米秸稈作為原料培育大球蓋菇,一畝大球蓋菇可以消耗約12噸秸稈,可產出鮮蘑5000公斤左右,每畝產出能達到3萬多元,這都得益於多部門送來的科技支持,讓我走上了致富路。”
扎蘭屯市把“科技小院”與“一合作社一專家顧問”計劃有機結合,建立由組織部牽頭抓總、協調推進,農科局、司法局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各司其職的工作協調機制,組建6個專家團與50家合作社簽訂服務協議,農科局等專業人才深入各鄉鎮了解、篩選、落實各類產業項目,為4個鄉鎮、1個街道、6個村編制實施方案或發展規劃,下沉一線提供技術指導及司法助農服務,把顧問“盆景”變成了服務“風景”。
人才為先,服務“振興大院”
“作為農科學子,隻有深入田間,才能把課堂學到的知識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運用專業知識,腳踏實地為農民干點事!”在中和鎮育種田,內蒙古農業大學2022級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碩士研究生郭雪嬌和她的同學們一邊進行大豆調查一邊說道。
“我們科技小院成立近1年,先后多次迎來院校學生實習,這次內蒙古農業大學3名研究生在大豆玉米高產試驗示范田進行了玉米和大豆植物生物學性狀、光照強度及病虫害的調查測定”。林麗介紹,我們科技小院就是讓院校學子的課題結合生產實際,既能指導農業生產,推廣新技術,又能向農民學習田間經驗,讓科技小院成為服務農業發展的“振興大院”。(記者 張勁 通訊員 韓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