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激活“人才引擎”澎湃發展動能

引進任發政院士、孫寶國院士、張涌院士等10位兩院院士和100多位行業專家,突破多項乳品加工及奶牛繁育等行業技術難題。
集聚了178名高層次人才,13個高層次人才團隊,有效提升草業技術創新中心科研能力和水平。
內蒙古自治區動物疫苗技術創新中心組建了以陳潤生院士為核心,11位行業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強攻百年來全球未曾攻克的非洲豬瘟疫苗。
……
這是呼和浩特市堅定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重大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大任務”“六大產業”重大需求導向,厚植長效發展動能,大力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轉型升級”取得的亮眼成績單。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碳化硅是重要的戰略性新材料,雖然產量大,但是高端產品少、高品質粉體匱乏、價格昂貴依然是碳化硅行業最需解決的痛點。”20年致力於重要戰略原料——碳化硅的更新迭代研究、內蒙古海特華材科技有限公司領軍人王志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2021年,通過市政府人才引進政策,王志江帶領團隊的納米碳化硅材料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正式落戶呼和浩特市。兩年來,經過小試、中試、工廠化試制,制備出了納米級、高活性的碳化硅原料,投產后打破了國外壟斷,目前價格下降了80%。產品經過美國通用標准檢測機構檢測,性能指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部分指標優於國際先進產品。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石油化工、電力、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
王志江的毅然選擇,只是呼和浩特市科技創新領域吸引人才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牢固樹立“敢為人先”的工作理念,制定了“1+6”人才政策,連續發布了《呼和浩特市吸引人才政策10條》《呼和浩特市促進高校院所協同創新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加強企業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措施》等多項“硬核”政策。同時,對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建設“政產學研推用銀”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打造“人才飛地”等政策進行細化,打出了引育人才的組合拳,進一步吸引高端人才、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資源在首府集聚發展。“呼和浩特對符合地方產業發展需要的各類科技人才,加大引進培養支持力度,讓有創新意願、創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享受獎補政策,充分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孔燕說。
在內蒙古元牛繁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元牛基因研發中心實驗室,該公司首席科學家何牧仁博士正在致力於研究體外胚胎生產,通過全基因組選育技術、OPU/IVF、克隆等高科技手段,培育出適應本土生長的優秀肉牛品種。
作為動物育種領域的領軍企業,該公司擁有一流的研發技術和先進的科研平台,率先在國內建立和牛全基因組數據庫,通過全基因組選育技術,利用活體採卵/體外受精和手工克隆等現代繁育手段,充分發揮優質基因的遺傳優勢,保障了養殖中的高效益。而動物育種過程中凍存胚胎和受胎一直以來都是公司發展的“卡脖子”難題,為了破解這一“瓶頸”,該公司與上海交大藥學院袁偉恩教授團隊合作研發了新型卵母細胞和胚胎高效冷凍裝置,成功填補了相關領域的技術空白,打破了我國在這一領域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動物遺傳資源的高效利用。
在科技興蒙“4+8+N”合作機制帶動下,呼和浩特市大力推進市校合作共建,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前已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00余所國內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建了上海交通大學呼和浩特科技創新中心、碳中和與新材料研究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等5個創新平台﹔吸引了胡文瑞、張涌、趙鵬大等6家院士專家工作站。
一名優秀人才可以引領一項科技創新,促進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發展。呼和浩特市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通過與院士專家團隊深度開展合作,強化高質量產業技術創新供給,加快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聚焦乳業、草種業、新材料、農業種植、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領域,突破了一批行業關鍵核心技術,強有力地支撐了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
用一賢者而群賢畢至。呼和浩特市以“草原英才”工程這一自治區“人才強區”工程的最高優秀人才表彰獎項作為人才戰略、落實內蒙古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的總載體、總抓手,在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培育新興產業過程中,在產業升級、科技創新、學科建設、技術開發等方面強化智力支撐,2022年,呼和浩特市共入選“草原英才”領軍人才1人、高層次培養人才9人、優秀工程師16人、特定領域專項個人7人、創新創業團隊3個。(記者 武子暄 通訊員 張芳 王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