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錫林郭勒

馬雲平:這片林子像我的孩子一樣

2023年08月26日07:4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初秋的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多倫諾爾鎮新民村滿山蒼郁、林深清幽。樟子鬆、黃柳、野山杏等40多萬棵樹組成的3700畝綠色海洋,譜寫著一個荒山變綠洲的治沙奇跡。

  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是內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縣,據2000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全縣風蝕、水蝕、沙化面積達3365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87%,其中嚴重沙化面積1400平方公裡,佔土地總面積的36%,形成東西走向的Ⅰ、Ⅱ、Ⅲ號三條大沙帶分布在縣境中。馬雲平是多倫縣多倫諾爾鎮新民村的農民,他的家正處於Ⅰ號沙帶腹地。

  “每當沙塵暴來臨,遮天蔽日的黃沙伴隨著大風吹進屋裡,黃沙堆積的有一人多高。從小我就被這樣的場景所折磨,打心裡害怕、抗拒。”馬雲平回憶道。也是從那個時候起,“綠色”夢想的種子在他心底深深埋下。

  “2000年,國家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縣裡也隨之號召承包五荒,可當政策下來后,沒有一個人願意承包。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從小生活的家園被沙子毀了,和妻子多次商量后,我毅然決然地簽下了3700畝的《荒沙荒地承包合同》。”從此“綠色”夢想激發了馬雲平的斗志。

  在漫漫黃沙中,謀求綠色生存空間,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2000年的春天,馬雲平開始真正地和黃沙“鏖戰”,他和妻子在沙窩子裡搭了一間簡易棚,餐食就著風沙黃土咽下,像戰士一樣守在沙坨子裡,開始了慢慢治沙路。

  黃沙莽莽,寸草不生。治理沙漠,談何容易!條件艱苦算不了什麼,最大的困難是前期的治沙路因為沒有經驗,他們用黃柳、楊樹枝和農作物秸稈剁成一尺長的短棒,在流動沙丘上扦插網格沙障,再在網格內種上草籽,然后在沙帶上種植檸條、黃柳等防風固沙植物。但是由於風沙大,辛苦栽植的沙障在春天裡幾乎全被掩埋,可是他們從未氣餒,埋了栽,栽了埋,埋了再栽,周而復始。功夫不負有心人,馬雲平在起早貪黑的“鏖戰”中,第一個沙丘終於治住不再流動。

  馬雲平看到流動的沙地被穩固住,便開始在沙地上植樹造林。每年春天,都會刮數場沙塵暴,他就等風勢減弱時搶時間栽種,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坐在地上歇一會繼續栽﹔夏天是樹木補水的季節,從趕著馬車到2公裡以外的家裡拉水升級到用四輪車拉水,他一趟趟拉水澆灌每一棵樹苗,樂此不疲﹔秋冬時節,馬雲平重點加強管護工作和為樹木修枝打杈,每天都扛著鐵鍬一遍遍地巡查,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上心。

  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重復勞作中,昔日“莽莽黃沙遮天蔽日”的景象一去不復返,沙漠中樹林成蔭,郁郁蔥蔥,一派喜人景象。

  “這些年,和妻子傾其所有家產,賣掉家裡的牛,還四處借債進行栽種,吃盡了苦,受盡了罪,但我們堅持了下來。我當初簽了協議,那就是一份責任,我要用一輩子堅守,不論多苦多累,決不讓沙子把家園埋掉。”馬雲平撫摸著一顆樹干欣慰地說道,“沒想到一干就干了23年,這片林子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每天我都不厭其煩地扛著鐵鍬在林地裡修枝剪葉,綠色已經刻在我的骨子裡、融入了我的生活中,看到這些郁郁蔥蔥的樹木我無怨無悔。”

  如今,3700畝沙地已經被1768畝樟子鬆,1940畝楊樹、榆樹、山杏、黃柳、檸條等披上了綠色的新衣。馬雲平從未停止腳步,他在不斷尋求打造防沙治沙、植樹造林的生態產業鏈。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他創造性地使用多余的黃柳枝條生產加工養牛飼料,大大節約了肉牛的飼養成本。

  “這20畝赤芍是2019年種的,今年已是第4年了,明年就能收成,按照市場價估算20畝能收入20萬元左右。”馬雲平說。近幾年,馬雲平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樟子鬆樹下種植大片的赤芍中草藥,充分利用林地,讓林下經濟全面開花,真正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記者 張璐)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