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堅守田間 播種希望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⑦

2023年08月20日08:2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這段時間,內蒙古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燕麥蕎麥產業技術體系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內蒙古農業大學燕麥及雜糧種業創新基地服務團隊帶頭人劉景輝教授不畏酷暑,經常蹲守在田間地頭。他帶領團隊一次又一次來到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上三道溝與中清公司共建的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示范基地,針對農戶生產中的問題設計試驗方案,走村串戶做調研。

  2005年,劉景輝開始在清水河縣開展旱作農業栽培技術相關研究,通過開展旱作燕麥、黍子等雜糧作物栽培技術研究,配套抗旱高產品種,集成全生物降解滲水地膜一膜五行穴播旱作燕麥及黍子栽培技術各1項、谷子全生物降解地膜膜下滴灌高產栽培技術1項,並配套相應播種機械,形成了“高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戶(企業)”的示范推廣模式,燕麥旱作栽培技術示范推廣1000余畝,較不覆膜(農戶種植方式)增產45%以上,畝純收入950元左右﹔黍子旱作栽培技術示范推廣1000余畝,較不覆膜(農戶種植方式)畝增產20%以上,畝純收入1100元左右﹔谷子膜下滴灌栽培技術示范推廣1000余畝,與普通PE地膜產量無差異,但節約地膜回收成本。該項旱作技術帶動了清水河縣的雜糧產業發展,真正實現了科技服務助力農戶增產增收。

  “我們老百姓想干一番事業不容易,劉教授來了以后給我們添了底氣!”提起劉景輝教授,清水河縣的村民們滿懷感激。

  “做研究就是要‘咬’得緊大難題、坐得住‘冷’板凳,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科學道路沒有捷徑可走。”劉景輝是這樣告訴學生的,他也憑借扎實的教學功底和突出的科研能力,將這種精神注入工作各個環節,將所學不遺余力地貢獻給“三農”事業。

  數據是最有力的詮釋:劉景輝主持或參與開發推廣的科研成果累計純增收益超過10億元﹔主持完成的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內蒙古黃土高原抗旱播種保苗藝機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在清水河縣、涼城縣、准格爾旗等地,連續3年累計新增總產值1.37億元﹔主持完成的“優質高產飼用作物新品種示范推廣”“飼用作物高產優質栽培生理基礎研究”等項目在通遼市、呼和浩特市的10余個旗縣區累計示范種植303.5萬畝,平均畝增純收入133.8元……

  嚴謹、求實是劉景輝的工作態度,也是他對學生的要求。

  立足農學專業學生實際,劉景輝提出了“動眼看、動腦想、動手做、動筆寫、動嘴說”的“五動遞進”教學方式,培養提高學生“看出來、想出來、做出來、寫出來、說出來”的“五個能力”,首創實踐了“一制五關二十節”畢業論文指導模式,為農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和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此項教學模式獲得自治區教學成果一等獎。

  傾注一腔熱血,收獲滿園桃李。截至目前,劉景輝培養博士畢業生24人、碩士畢業生50余人,其中12人獲公費資助赴加拿大、白俄羅斯等國留學,9人獲博士、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多人獲得博士、碩士自治區獎學金,3人獲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學位論文。

  這些成績不是簡單的數字累計,而是針對產業問題的攻堅克難的生動實踐,劉景輝提出的新見解、新思路、新方法,轉化為新技術、新成果,他用一顆緊貼農民的心,用一雙扎根田地的腳,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記者 宋爽)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