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人”發現100周年國際論壇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舉行

人民網鄂爾多斯8月14日電 (記者 白建平)8月14日,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考古學會共同主辦的“河套人”發現100周年國際論壇,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舉行。
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白建平攝
來自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天津自然博物館等國內考古領域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俄羅斯、美國、日本、英國、法國等國外考古領域科研機構、高校的17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壇。
開館儀式。人民網記者 白建平攝
開幕式上,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楊進、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分別作了講話。鄂爾多斯市政府市長杜匯良致辭,並介紹了此項工作的開展情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劉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分別發言﹔隨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學分別為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頒授了“舊石器時代人類演化與遺傳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薩拉烏蘇工作站”“中央民族大學考古博士工作站”牌匾﹔與會有關領導還舉行了薩拉烏蘇遺址博物館和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揭牌開館儀式。
授牌儀式。人民網記者 白建平攝
關強表示,回顧百年前,“河套人”的考古發現,讓世界認識到中國也是史前人類的故鄉,更加堅定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覺。今天,中國考古已經系統揭示了中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展現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薩拉烏蘇考古可以面向全球的優秀學者、一流的科研機構和大學積極開放深度合作,匯聚各方面力量攻關。薩拉烏蘇遺址考古公園、遺址博物館的建設也要充分的借鑒國內國際先進經驗,高起點謀劃、高標准推進,打造高水平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擦亮內蒙古文化遺址名片。
楊進表示,期我厚土,地力永葆﹔冀我生民,福祉綿存。一百年來,薩拉烏蘇遺址一項項考古新發現、研究的新成果,拂去的是歷史迷霧,映現的是中華文化的根脈深長。衷心希望國內外專家學者、文化文物工作者,以此次“河套人”發現100周年為契機,積極參與內蒙古地域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項目,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夯實歷史文化基石,為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實踐賦予文明底蘊!衷心希望大家持續深化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為人類文明“記憶”增光添彩!
陳發虎表示,薩拉烏蘇遺址同水洞溝遺址一樣,是我國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祥地,盡管經歷了100周年的發現和研究歷史,薩拉烏蘇遺址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留待我們繼續研究和探索。站在百年歷史的時間節點上,我們也有責任進一步深入挖掘薩拉烏蘇遺址的科學價值和內涵,尤其是對於歐亞大陸、東北亞區域現代智人的擴散、碰撞和交流的歷史過程,應該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根脈。希望國家文物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等各級領導繼續高度重視和支持薩拉烏蘇遺址的發掘工作,期待薩拉烏蘇遺址申遺早日成功,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財產。
杜匯良在致辭中表示,100年前一顆鄂爾多斯牙齒的出土轟動了海內外,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空白,從此,一代代專家學者歷經百年而不挫,用系列考古發現觸摸遠古根系,不斷揭開古“河套人”的神秘面紗。這次舉辦“河套人”發現100周年的國際論壇,旨在借鑒國內外的智庫資源,達成一批新的研究共識,形成一批新的理論成果,進一步提升河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薩拉烏蘇遺址考古研究再上新台階,希望與會的專家、學者聚焦探尋文明根脈、增強歷史自覺、筑牢自信根基等主題,為更好地推進古“河套人”研究、闡釋,和薩拉烏蘇遺址保護利用建言獻策,共同為推進人類文明傳承發展,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白建平攝
本次論壇為期3天,與會專家學者將實地考察薩拉烏蘇遺址博物館、考古現場、考古保護棚,分別圍繞薩拉烏蘇、舊石器與環境考古、河套文化、考古遺址公園建設4個專題展開研討,並針對河套文化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進行座談交流。
2001年,薩拉烏蘇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薩拉烏蘇遺址進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21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啟了新的考古發掘,在時隔近百年后,重新找到了桑志華和德日進最初的發掘地點,並出土了豐富的舊石器和動物化石,為舊石器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新一輪考古發掘啟動以來,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和烏審旗委、旗政府高度重視薩拉烏蘇遺址考古發掘和綜合研究工作,聚焦提升遺址保護利用整體水平,實施了建章立制、考古發掘、保護提升、展示利用、“雙遺”申報“五大工程”,目前已形成包括發掘出一批文化遺存、成立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建成薩拉烏蘇遺址博物館等在內的十項標志性成果,推動遺址保護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為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作出了積極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