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三條河流淌出的幸福

2023年08月14日08:5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三合村的塊塊水田猶如“天空之鏡”,在陽光下顯示出夢幻般的光彩,村子裡白牆黛瓦的朝鮮族特色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后綠樹花叢中。

  “老張,別忙活了,趕緊吃飯了!”看著鍋裡的大醬湯咕嘟咕嘟地冒著熱氣,三合村村民包淑霞一邊大聲招呼著在院子裡干活的丈夫,一邊嫻熟地盛湯、切泡菜。

  “聞見沒,我老伴兒熬的大醬湯味道可正宗了。”提起蒙古族妻子做朝鮮族飯菜的好手藝,丈夫張春吉得意極了,“我是朝鮮族,我們倆結婚33年了,都適應了彼此的飲食和風俗習慣,現在她不光朝鮮語說得溜,做朝鮮泡菜的手藝更是沒的說!”

  在三合村,阿木古郎河、洮兒河、歸流河三條河流在此相遇、碰撞、融通,河流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漸成浩大水系,交匯出一幅潤澤生命、綿延不絕的圖景。

  如同水流匯聚,三合村建村86年來,漢族、朝鮮族、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回族等六個民族也在三合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

  “感情貴在真心,不管哪個民族,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是一樣的,村裡像我們這樣由多民族組成的家庭特別多。”包淑霞笑盈盈地說,她們有著一雙女兒,家裡是四代同堂,融洽的大家庭在村裡人人羨慕。

  然而曾幾何時,為了生活,包淑霞和張春吉這對恩愛夫妻也曾長期分隔兩地。由於村裡朝鮮族居多,多數青壯年村民去韓國求學、創業、務工,導致三合村人口外流、發展后繼乏力,一度成為隻有留守兒童和老人的“空心村”。

  “三年打工期間,每次踏上回家的路,都能感受到祖國的發展強盛和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張春吉說,在國外賺到了“第一桶金”后,他默默地做了一個決定,回村種葡萄,發展庭院經濟。

  三合村黨支部書記許忠峰也是在外務工后返回家鄉的一員。他說:“我們趕上了好時代,現在國家政策好,三合村又有發展優勢,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更想回到村裡為家鄉的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三合村的基礎種植產業就是水稻。當年朝鮮族村民種植水稻比較多,他們指導其他民族村民種植水稻,蒙古族村民也把養畜方法教給大家,這才有了現在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獲的美好景象。”許忠峰驕傲地說,現在三合村水稻種植面積已經超過萬畝,發展的紅利轉化為各民族群眾心中滿滿的獲得感,讓大家對現在的安定團結倍感珍惜。

  微風輕拂,稻田裡掀起層層綠浪。作為興安盟重要的水稻生產基地,三合村不止有稻米產業一個百姓增收致富的項目。如今,該村正在傾力打造具有區域優勢產業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依托村庄的文化底蘊和魅力自然風貌,推出系列文旅項目。

  去年,三合村民俗風情步行街正式開街,獨具特色的朝鮮族民居、濃郁美味的朝鮮族美食、朴實的鄉土人情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賺錢的機會也更多了。

  像張春吉、包淑霞夫婦一樣,倪奇英和趙凡小兩口也是村裡人人羨慕的多民族家庭。丈夫倪奇英是漢族,妻子趙凡是滿族,二人不僅恩愛和睦,還齊心協力在村裡經營著一家餐廳,憑著好吃、正宗、地道的朝鮮族美食,餐廳迅速成了來到三合村必打卡的“網紅美食”餐廳,每逢周末及節假日,總是賓客盈門。

  眼下,張春吉家裡的葡萄正值養護、挂果時期,綠油油的葉片下,一串串葡萄果實密密匝匝,顯出雛形。

  吃飯后,張春吉撂下筷子就往院子裡鑽。他靈巧地揮動著手中的剪刀,掐尖、去副梢、疏果,一氣呵成。他說:“馬上就到旅游旺季了,到時候游客可以到我們家院裡體驗採摘。”

  “今年我又腌了好多泡菜,這都是村裡的飯店預訂的。”包淑霞對自己做泡菜的手藝信心滿滿。

  “這次總書記赴內蒙古考察,對促進民族團結工作再次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持續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許忠峰說,三合村一直保持著民族團結的光榮傳統,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村裡沒有一個民族掉隊落伍。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生態文化村”……這些榮譽的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增收致富,是多項民生工程的全面推進,更是三條河流淌出的幸福生活。(記者 趙明亮 高敏娜 斯日古楞其其格 呼布琴 《興安日報》記者 韓雨格)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