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巴丹吉林沙漠的綠色突圍

2023年08月05日09:2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巴丹吉林沙漠,中國第三大沙漠,總面積4.92萬平方公裡,橫臥於阿拉善盟境內,阿拉善右旗一半國土面積被其佔據。

阿拉善右旗,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有效降雨量不足40毫米,全旗沒有地表徑流補水,屬於極度干旱區。

大沙漠遇上極度干旱區,治理難上加難。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勇敢地與沙抗爭,又智慧地與沙共存,戍守著邊疆。

治沙

——與沙抗爭,“死亡之海”點染綠色夢

7月,酷暑難耐,沙漠中的溫度更高。下午3點多,待暑氣稍稍散去,包裹嚴實的工人們坐上皮卡車,往沙漠深處的工程固沙項目區駛去。項目區內,連綿的沙丘一望無際,已經扎好的草方格隨著沙丘起伏鋪展。

這是位於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的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固沙區。“4萬畝工程固沙劃分為22個標段同時推進,待草方格扎好,再種上梭梭、撒上草種,標本兼治,方能將沙漠牢牢鎖住,避免巴丹吉林沙漠越過雅布賴山,與騰格裡沙漠‘握手’。”阿拉善右旗林草局副局長邱軍旭說。

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以雅布賴山為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生態惡劣、過度放牧等因素,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到20米的速度向東南方向推進,甚至越過雅布賴山,向騰格裡沙漠靠攏。

“兩大沙漠一旦‘握手’,就會形成一個十多萬平方公裡的超大型沙源地,更加難以控制治理。同時,常年的西北風不僅會將沙子吹向河套平原,夾在兩大沙漠之間的石羊河流域、甘肅民勤綠洲也隨時面臨被大沙漠吞埋的可能。”邱軍旭說。

黃沙蔓延,不斷擠壓著人們的生存空間,威脅著生態安全。向沙漠要綠色、要生存,是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共同期盼。

實施鎖邊治理,防止沙漠擴散蔓延、遏制“握手會師”趨勢,成為巴丹吉林沙漠治理的重中之重。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阿拉善右旗建起林場、治沙站,開啟大規模造林活動。但由於對造林規律認識不足,樹種單一,治理效果並不明顯。

轉機出現在2000年以后。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隨著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林業生態建設迎來了快速發展時期。2002年,阿拉善右旗啟動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沙化嚴重地區完全禁牧,實施封禁保護,其余區域實施草畜平衡。2005年,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對公益林集中分布的4個蘇木鎮、19個嘎查實行全面禁牧。

兩大政策的實施,以“人退”帶動“沙退”,改變了以往超載過牧的狀態,促進了原生植被群落恢復,草原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此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四期和五期工程、西部荒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重點區域綠化項目等工程相繼實施。截至目前,阿拉善右旗在巴丹吉林、騰格裡兩大沙漠累計完成人工造林8.63萬公頃,封沙育林3.05萬公頃、飛播造林2.6萬公頃、工程固沙2893.33公頃﹔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建成國家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3個,封禁保護面積3萬公頃,林草植被得到全面保護。

沿著307國道一路行駛,以前基本看不到綠色的公路兩邊,如今梭梭、沙蒿、白刺一叢叢一簇簇,點染著生命的顏色。城鎮周邊等重點區域,喬灌草結合,生活區綠了、美了。

隻有走進這片土地,才知道這綠色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我們或許可以從一個個具體的故事裡,感受到阿拉善右旗人對綠色的渴求和對治沙的執著。

“每年刮幾十場沙塵暴。頃刻間白晝如同黑夜。風沙過后,滿目瘡痍。”出生在沙漠邊緣,從小沒見過幾棵樹,帶著對沙漠的沉重記憶,張有擁中專選擇了林校。1986年畢業回到阿拉善右旗工作至今37年間,踏查、定點、作業設計、審批、招標、組織施工、驗收、后期管理維護……他參與了當地治沙項目實施的每一步。“剛上班第一年,實施10萬畝圍欄封育項目,原計劃5年的工程,我們隻用一年就全部干完了。為了早日見到綠色,大家沒日沒夜地干。”張有擁回憶說。

田泰興1961年來到雅布賴治沙站時,正值國家困難時期,吃不飽飯,發不了工資,每天還要步行三四個小時去種樹,他和30多名工友咬牙堅持下來。100畝地,連續種了3年才看到綠色,沒有水,就到水源地拉水澆樹。

年年種樹不見樹,馬振海作為雅布賴治沙站的第一批專業技術人員,1984年一入職就總結前人喬木造林失敗的教訓,探索種梭梭,將造林成活率從50%提高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造林效率。

2009年,阿拉善盟鼓勵單位、企業、個人承包沙化土地,開展防沙治沙。被沙子逼迫外出打工的徐朝普聽說嘎查有造林項目,果斷決定承包。“干啥也是干,不如回家治沙。”至今,徐朝普仍在承包治沙項目,他常年吃住在沙漠,帶領工人扎過的草方格、種過的樹不計其數。

……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阿拉善右旗植被達到歷史最好狀態,巴丹吉林沙漠東移南侵之勢得到有效緩解,初步形成了“千裡綠障鎖黃龍”的壯麗景觀。

用沙

——沙海淘金,“不毛之地”成為“聚寶盆”

沙漠,也不是一無是處,科學利用,就能爆發出無限的潛力。在與沙漠抗爭的歲月裡,阿拉善右旗人也學會了與沙共存,不僅向黃沙要生存,還向黃沙要效益,使“不毛之地”成為“聚寶盆”。

“太壯觀了!之前第一次來沒有進入沙漠深處,這次來要深入沙漠,體驗穿沙和沙漠越野。”來自北京的游客侯晏驚嘆著沙漠美景。

巴丹吉林沙漠很特別。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卻有144個湖泊分布其間,為浩瀚大漠增添了自然饋贈的靈動。在沙漠腹地,巨大復合型沙丘連綿不絕,高峰林立,宛如海嘯卷起的巨浪,蔚為壯觀。世界最高的沙山坐落於此,被稱為“世界沙漠珠峰”。也因此,巴丹吉林沙漠成為沙漠越野愛好者的集散地,越野e族英雄會更是成為著名品牌賽事。尤其在2023年4月舉辦的第17屆越野e族英雄會中,來自北京、廣東、四川、重慶、山東等27個省市自治區的150多個賽隊、3萬余人慕名前來參賽。

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紅火,阿拉善右旗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構建形成了“一蘇木一特色、多嘎查多品牌”產業格局。巴丹吉林鎮打造了額肯呼都格嘎查“民宿旅游”、阿日毛道嘎查“民俗旅游”、巴音博日格嘎查“沙海旅游”三張名片,額肯呼都格嘎查形成集餐飲娛樂、觀光旅游、農家美食於一體的“大漠人家”休閑旅游度假村……

今年以來,阿拉善右旗已累計接待游客14.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0.75億元,光“五一”黃金周期間接待游客就達9.81萬人。

沙漠中的資源不光有沙,阿拉善右旗還“盯”上了駱駝。

阿拉善右旗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阿拉善雙峰駝,也使得駱駝成為當地畜牧業生產的當家畜種。阿拉善右旗駱駝存欄數量6.8萬峰左右,佔全國總數的17%。

近年來,阿拉善右旗依托阿拉善雙峰駝種質資源優勢和駝乳、駝奶粉、駝肉等優質畜產品資源,圍繞打造“重要的駝產業集散中心”,建設了以阿拉善雙峰駝為主導產業的現代農牧業產業園、駱駝科研院所、駱駝良種繁育基地、駱駝規模養殖基地、駝奶中轉站等基礎設施,不斷延伸駝產業全產業鏈條,推動全旗駱駝養殖專業化、加工產業化、科技研發一體化發展,並將超過2500余名農牧民吸附在駝產業鏈條上。

留住人,才能將守邊戍邊落到實處。曾經人人望而生畏的“死亡之海”,如今生態改善、產業興旺,吸引更多人願意留下來。

“今后,我們將繼續以打造駝產業集散中心為重點任務,力爭到2026年,養駝戶戶均增收達到5萬元以上,駝奶產業收益達到8.4億元,帶動駱駝肉、絨、血、胎盤以及旅游業的多元化收益突破12億元,建成輻射盟內各旗區及周邊省市區的駝產業集散中心,實現駱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全產業鏈的形成,逐步形成具有阿拉善右旗地域特色的駱駝產業標杆品牌。”阿拉善右旗農科局局長姚孝德說。(記者 霍曉慶)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