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解碼深度踐行“兩山”理念的興安盟樣本

2023年07月24日09:0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縱觀古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延宕千年仍生機勃勃。

作為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興安盟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 陣痛與希望相伴,困惑與思考同在。跨過綠水青山、穿越碧草藍天,興安盟以實干擔當之態、飽蘸綠意之筆,踐行把生態“放在首位”的使命,書寫勇當“兩山”轉化探路者的責任。

在全區率先發布生態產品總值核算成果,在全區率先實施“林草長制”,建立全區首個實體化運行林草執法協作機制,全國首個單體百萬千瓦級陸上風電基地建成投產……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興安盟用更多的綠色筆墨作注腳。

今日,本報推出調研報道,探尋興安盟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地以更大格局堅持守好生態“財富”的生動實踐﹔追溯興安盟著力調結構、轉功能、提質量,在更深層次推動“兩山”價值轉化見行見效、走深走實的深刻變革。

怎樣用一句話來定義興安盟?那應該是“興安嶺上興安盟”。

興安盟,位於巍巍大興安嶺中段,是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地位極端重要。

山從這裡“起”,1/2的草原、1/3的森林、1/10的自然保護區,是保障東北乃至京津冀地區免受風沙侵襲的“安全線”﹔水從這裡“來”,作為鬆花江等大江大河源頭,是向東北地區源源不斷輸送水源的“水龍頭”。

“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6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再次強調。

牢記“國之大者”,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興安盟走出一條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2021年,成為內蒙古唯一獲得“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兩項殊榮的盟市。森林覆蓋率和草原平均植被覆蓋度遠高於全區和全國的百分比﹔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走在全區前列,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連續四年增速位居全區第一。

興安盟,“綠水青山”何以“金山銀山”?何以實現“綠富同興”的高質量發展?河清山綠,茲為見証,記者透過生態之眼,去調研探訪,解碼根源。

上篇:守護

因綠而生、因綠而興,山水是興安最靚的名片,生態是興安最大的資源。

瞄准“一張藍圖裡的國之大者”,把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為首要戰略定位,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是“興安嶺上興安盟”的職責和使命。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多年來,興安盟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攻城拔寨的拼勁、久久為功的韌性,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全域生態環境“脫胎換骨”式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打掃了戰場、創造了條件。

(一)倒逼之戰——在進與退之間聚焦永續發展

“把保護興安大地的綠水青山擺在壓倒性位置。”1月14日上午,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在參加自治區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興安盟代表團審議時深刻強調。

為什麼要擺在“壓倒性位置”?

因為綠水青山是興安盟發展的“源動力”。“生態環境是興安盟最大的優勢、最寶貴的資源,也是未來發展的潛力和希望。”興安盟委書記張曉兵說。

為什麼要擺在“壓倒性位置”?

因為守護綠水青山,也是興安盟在嚴峻生態環境壓力“倒逼”下的“不得不為”。

興安盟,位於“東北森林帶”和“北方防沙帶”的銜接區域。北部,是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南部,是科爾沁沙地的漫漫黃沙。保護生態,不進則退。

科爾沁沙地的面積在科右中旗的版圖中越來越小了!

科右中旗,科爾沁沙地的最北端,興安盟“黃”“綠”交鋒的主戰場,如今風景別樣。站在曾經黃沙遍地的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舉目四望,沙棘連片成網,牢牢鎖住黃沙。“沒錯,過去這兒一年兩次風,一次刮半年。如今草木多了,風沙少了,走路再也不會一嘴土、一臉沙了。”當地人自豪地說。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科右中旗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植樹造林大會戰、治沙治水、小流域恢復,一系列組合拳,使“綠色版圖”持續擴張:科右中旗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從2017年的17.64%和35.17%提高到18.54%和76.14%﹔沙化土地面積由611萬畝減少到498萬畝。

倒逼之戰催生理念之變。興安盟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場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方位、全地域的生態環境保衛戰已然打響——

興安盟全境,構建“一山六河十地”生態保護格局、建設“一圈兩軸八帶”生態廊道體系。在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別加強對林草生態安全屏障區、黑土地生態建管區、科爾沁沙地鎖邊區和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的生態建設和保護。

“它們又回來了!”

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白建華一再重復。“它們”,是指有著“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2022年春天,時隔20多年再次在保護區筑巢繁殖。

極目遠望,保護區內,阿林湖、巴林湖、毛仁塔拉濕地等湖泊濕地星羅棋布,低矮如傘狀的蒙古黃榆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無言地訴說著過往滄桑。“以前,風一起沙子就跟著起來了。最差的時候隻剩下幾個不大的水泡子。”白建華說。

科爾沁保護區命運的轉折點,是興安盟推進以水為核心、以流域治理為重點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河湖連通、水系成線,保護區恢復了重要生態功能。

“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綠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大手筆的生態建設項目次第展開,黃色褪去、綠染興安——

全盟森林面積達2554.08萬畝,覆蓋率28.97%,高於全區8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個百分點﹔草原總面積達2683.88萬畝,平均植被覆蓋度74.14%,高於全區30個百分點,高於全國18個百分點。

(二)修復之功——在取與舍之間著眼河山重塑

生態地位極端重要的興安盟,也遭遇過“成長的煩惱”。曾幾何時,千裡沃野、繁茂草木由於掠奪式開發、氣候變遷,環境惡劣、水土流失、溝壑縱橫。

大自然的道道“傷痕”,令人觸目驚心。生態修復,河山重塑,迫在眉睫。

夏日,烏蘭浩特市天驕天駿生態旅游度假區山水相依、鳥語花香、游人如織。很難想象,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刮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的廢棄採石坑。農閑時,附近村民還常到這裡繼續採挖,破敗景象愈演愈烈。

要一座青山,還是要一堆石料?

取舍沒有懸念。2017年,烏蘭浩特市全面啟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對5座廢棄礦坑修復改造,重建植被群落,2000多畝多層次綠化景觀,採石坑蝶變旅游景區。

“傷痕”被撫平,曾經的“採石人”變成了“護山人”。“家鄉的環境好了,我成為景區的綠化工人,一年能賺3萬元。每天瞅著這美景,干活都不覺得累。”村民王哲文很愜意。

治山理水,打造萬頃城市森林、洮兒河國家濕地公園、罕山生態修復示范區、神駿灣生態體驗區……大地山川靚麗容顏重現,強健紅城“綠肺”功能。

生態修復,重在久久為功、接續奮斗、戰略定力。

興安盟地處大興安嶺向鬆嫩平原過渡地帶,土壤抗蝕性較弱,水土流失面積達2.07萬平方公裡,還有2.65萬條侵蝕溝發育,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過去的10年間,興安盟共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81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40平方公裡。

天高雲淡,科右中旗額木庭高勒蘇木甲哈達嘎查,一棵棵文冠果、小蘋果樹壯實挺拔、枝繁葉茂,曾被村民笑稱“跑過去一隻耗子都看得見”的荒山,經小流域綜合治理滿眼是綠。

“這些果樹都是我們自己種的,村裡也沒人放牧了,大家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好生態。”村民白桂榮自豪地說。

造林難,護林更難。2020年,興安盟在內蒙古率先實施林草長制,構建起盟、旗縣市、蘇木鄉鎮、嘎查村四級工作體系。

一大早,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義勒力特嘎查黨支部書記、村級林長李德生像往常一樣,帶上工具開車往山裡跑。“我們這兒是城市后花園,責任重著呢,每天不進林子轉一圈,心裡就不踏實。”

兩年多來,全盟2310名林草長累計巡山護林20366次,森林草原有了“貼身管家”,林長制促進了“林長治”。

定力顯擔當,定力見成效。生態修復、增綠護綠,興安盟每年減少土壤侵蝕近60%,林草植被蓋度提高25%。

(三)轉型之擇——在改與調之間探尋升級動能

選擇,考驗的是歷史眼光。

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矛盾時,該如何抉擇?興安盟作答:堅決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面,堅決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該停的停下來:大興安嶺“挂斧停鋸”,草原上停止新上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淘汰過剩落后產能,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

該調的調過來: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改變粗放型資源開發模式、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推進產業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65年前,伴隨著第一爐鐵水的流出,興安盟最大工業企業烏蘭浩特鋼鐵廠建成投產。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環保滯后、產業單一、后勁不足成為烏鋼最大的絆腳石。

“那時候我們去一趟生產現場,回來鼻孔都是黑的。”在烏鋼工作了30多年的馬寶義回憶。烏鋼惡劣的生產環境一度成為制約興安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因素。

2014年以來,重組后的烏鋼累計投資60多億元,對環保、設備、工藝全面升級改造,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今天的烏鋼,建成內蒙古首個“干式超淨+”超低排放環保改造和中水利用項目,實現“用礦不見礦”“用煤不見煤”“運料不見料”,廢水零排放,電耗、能耗分別下降24%、8%。

把經濟增長限定在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之內,興安盟加快煙草、冶金、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讓工業“減碳”,讓發展“增綠”。

轉型是責任,更是機遇。2022年,烏鋼等8戶年產值超10億元企業實現產值248億元、增長20.7%。

湛藍的天空下,綠茵茵的青草地一望無際……通過“改羊增牛”、舍飼養殖等措施,興安盟推進畜牧業綠色轉型,為草原“減壓”。

科右前旗特門烏拉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韓恩成賣掉自家200隻羊后引進了優質西門塔爾牛,肉牛存欄量由6頭發展到270多頭,年收入達80萬元。“和養羊相比,養牛收入高,對草場傷害也更少。”韓恩成說。

以更高標准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深入推進大氣面源、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和工業污染源深度治理,著力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

43.5%的國土面積被納入生態紅線保護范圍,18個自然保護地“綠盾”出擊強化監管,查處各類破壞生態問題。

當這些行動一一落實落細,就變成一片蒼翠林海、一片碧綠草原、一汪澄澈湖泊……2022年,興安盟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7.5%,綜合指數位於全區前列,10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標准。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興安盟生態環境正發生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改變。

下篇:轉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是生態命題也是發展課題,蘊含著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的深邃思考。

以綠色提高“質”的成色,激發“進”的潛能,意味著必須跳出原有思維和路徑依賴,以更寬視野、更大作為創造“綠動力”、激活“綠動能”。

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興安盟以生態轉化為突破、產業轉型為重點,掀起一場深層次的調整和變革,以生態之力不斷開辟新的轉化路徑、拓展新的轉化空間,讓生態“高顏值”帶來經濟“高價值”,高質量發展之勢愈發強勁。

(一)守綠換金——在結構調整中加速綠水青山“變現”

“如果說全盟有哪一個產業最能發揮地方整體優勢,以一業興帶動百業旺,將來能在全國全區佔有一席之地,旅游業當仁不讓。”張曉兵說。

興安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非綠水青山莫屬。怎樣把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興安盟人形成共識:旅游業一馬當先,是最重要的“轉換器”。

5月19日,中國旅游日當天,阿爾山市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喚醒整個春天。第十五屆阿爾山杜鵑文化旅游節浪漫開幕,廣東潮州的“驢友”、黑龍江佳木斯的游客,五湖四海的人們紛至沓來,小小阿爾山短短10天就接待游客15.1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8億元。

把綠水青山成功“變現”!價值轉化故事從10年前開始。2012年,阿爾山調整產業結構,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

“剛禁伐時,我們真不知道該干點啥?”曾經的伐木工人鄭曉林回憶。隨著阿爾山大力發展旅游業,響應“放下斧頭當導游,小康路上不用愁”號召,鄭曉林很快完成了身份的轉變。每年7月至10月旅游旺季,他的鹿園能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他所在的鹿村也通過發展民宿、餐飲、手工藝等,人人是老板,戶戶有產業。

10年來,阿爾山調結構、轉動能,“守綠換金”勃發“綠色之力”——

累計實施天保工程725萬畝、人工造林106萬畝﹔森林覆蓋率81.2%,綠色植被覆蓋率95%﹔生態產品總價值量1229.33億元,佔全盟26.05%。

10年間,每年接待游客量從200萬增加到峰值500余萬人次,旅游從業人數從近1萬人增加到1.4萬人,旅游收入由千萬增加到30余億元。

時光流轉,今天的阿爾山,繼續調結構、提質量,持續延伸轉化路徑、加速綠水青山“變現”步伐——

當年運木材的山間小道,被改造成原生態枕木步道。沿“氧心森林浴道”循階而上領略運動康養、無感療愈等多種業態,傳統看風景式的淺層森林旅游,升級為沉浸式深度體驗。

鹿角灣溫泉度假營地、哈拉哈漂流公園、“阿爾鹿”文創產品店……高水准產品業態不斷涌現,讓黑龍江游客孫英義不禁感嘆:“從2006年起我多次來阿爾山,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收獲。”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從阿爾山放眼興安大地,從烏蘭浩特的“紅色之旅”到科右中旗的“楓情馬鎮”,從科右前旗的“杭蓋草原”到扎賚特旗的“神山珍鳥”……以點串線、以線帶面,在“綠色發展”的視域下,興安盟要讓旅游在全域火起來、四季熱起來。

“與山盟,與水盟,與興安盟。”2023年1-6月,興安盟接待國內游客632.62萬人次,同比增長63.28%﹔實現旅游收入57.75億元,同比增長148.28%。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興安盟的故事告訴人們: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絕不是對立的,隻要用新思維認識綠水青山、用新理念推動價值轉化,綠水青山就一定能變成金山銀山。

(二)融綠同金——在互融共贏中打通“雙向”轉化通道

綠水青山的興安盟,有一個獨有“身份”: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帶、玉米黃金種植帶和最佳養牛帶,是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

手握生態和農牧業雙重資源底牌,興安盟通過“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等轉換形式,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互融共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綠同金”。

7月中旬,科右前旗俄體鎮齊心村凝綠滴翠,沿著被稱為“鄉村振興路”的柏油路盤山而上,覆蓋了整個山體的沙果樹,串串晶瑩碧綠的果子已挂滿枝頭,一叢叢、一樹樹扮靚山野間。

齊心村坐落在兩座山之間,自從把綠色生態融入林果產業,曾經隻有三五片樹林的大山變成了4.6萬畝森林,森林覆蓋率達75%。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每年有1萬噸鮮果被制成果干、果脯、果汁遠銷全國各地。

小果子做出大文章,齊心村只是興安盟“藏綠於林、藏富於果”發展林果產業的縮影。目前全盟林果種植達65萬畝,年產鮮果近4億斤、產值近3.2億元。

一個“綠”字,一頭連著生態向好,一頭連著產業發展。品牌帶動、科技引領,則是轉化之路越走越寬的“催化劑”。

“興安盟大米”,品牌溢價已超20%,成為興安盟最響亮的名片之一。

以“興安產,安心選”為品牌口號,通過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形成品牌矩陣,讓“優質”更“優價”。小沙果年產值1.2億元,興安盟大米品牌估值超180億元……類似山水“溢價”的故事不斷上演。

2022年,科右中旗白茫茫的鹽鹼地裡,長出了畝產超540.3公斤的水稻。

幾年來,興安盟成立“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著力改良鹽鹼地﹔建立頂級科研團隊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如同一場接力賽,通過科技引領,興安盟遞出發展關鍵一棒。

“融綠同金”,把“產業融合型”“科技引領型”“品牌帶動型”等價值轉化模式有機組合、互相促進,綠水青山釋放巨大經濟潛力——

2022年,興安盟糧食總產量134.3億斤,實現“十三連豐”,蟬聯內蒙古人均糧食商品量第一名。畜牧業生產“九連穩”,牧業年度牲畜存欄1206萬頭隻,呈現出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喜人景象。

成績屬於過去,興安盟人深知: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低,產業結構單一,仍然是制約農牧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

這表明,要在“綠水青山”上持續著墨,更要在“金山銀山”上重點著力。為此,抓項目、強基地,推進“兩米”“兩牛”全產業鏈體系建設,興安盟要讓“興安嶺下米糧倉,草原深處好廚房”越唱越響亮。

(三)逐綠生金——在加“新”升值中實現綠色轉型突破

今日之興安,追尋綠色發展方式,新動能釋放新活力。

2021年,興安盟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速和投入強度增速均位列內蒙古第一位。

2022年,興安盟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綠色冶金建材等產業板塊加速壯大,工業經濟全速挺進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逐綠而行、聚綠生金,綠水青山加“新”升值。

站在興安嶺的淺山丘陵上極目遠眺,綿延數公裡的晶硅板整齊排列,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藍光。視線盡頭,我國首個單體百萬千瓦級陸上風電基地——中廣核一期100萬千瓦風電場的229台風電機組,槳葉旋舞、化風為電。

興安盟風、光資源富集,全年日照時數達4400小時,風能儲量4000萬千瓦。風和光,本就是綠水青山的一抹“底色”,更是金山銀山不可或缺的“成色”。新能源發展風口,為興安盟“兩山”轉化之路推開一扇新的大門。

2022年,全盟規上新能源發電量63.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2.3%。

63.9億千瓦時是個什麼概念?2022年,興安盟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10.8億千瓦時。63.88億千瓦時,可以滿足全興安盟人五、六年生活用電所需,相當於節約184.73萬噸標准煤。

一道簡單的算術題,算出了經濟賬和綠色賬,也算出了興安盟大力發展現代能源經濟的決心與動力。

2023年,興安盟計劃實施新能源重大項目15個,計劃投資175.5億元,佔全盟年度計劃投資的96.4%。截至目前,興安盟電力總裝機規模684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432萬千瓦,佔比達到63%。興安盟,已成為內蒙古新能源發展增速最快的盟市之一。

興安嶺上勁吹的風、恣意拋洒的光,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天合科右中旗150兆瓦光伏儲能綜合治沙項目,通過“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固沙保水,有效改善當地生態環境﹔金風6萬千瓦風電綠電微網項目,年發電量1.9億千瓦時,可替代興安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現有用電量的40%。

接下來,興安盟將繼續蓄力積勢,實現綠色轉型新突破:全力推進中廣核200萬千瓦等大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和運維服務業,推動全產業鏈集群發展……

綠水青山,價值幾何?

2022年3月,興安盟率先發布內蒙古首份盟市級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成果,興安盟“生態身價”達4718.7億元。

GEP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和GDP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標准體系。GEP核算有利於推動GDP、GEP雙增長,並促進GEP向GDP有效轉化,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

自此,興安盟在深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歷史進程中,揭開了嶄新一頁。

以此為起點,興安盟持續放大生態優勢,探尋、打通、拓展更多轉化通道。1月16日,基於GEP核算報告,興安盟與內蒙古森工集團簽訂林草碳匯經濟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以阿爾山市、突泉縣作為首批林草碳匯開發試點,啟動“碳”尋之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進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管理,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聚力現代綠色農牧業、清潔低碳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全力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興安盟進一步開啟高質量發展綠色“密碼”。

心懷“國之大者”,深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興安嶺上興安盟”正在以“千篇一綠”的身姿,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記者 王登華 許曉嵐 韓雪茹 高敏娜 通訊員 周新育)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