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東河區:內外兼修繪就文明底色

“小區環境干淨整潔、綠樹成蔭,停車位也增多了……”家住南門外街道東官房小區的退休教師王阿姨,對居住環境的變化嘖嘖稱贊。
今年以來,東河區對標對表文明城市長效管理各項要求,全力攻堅薄弱環節,聚焦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農貿市場、學校醫院周邊環境提升,以及農村移風易俗等多個方面,引導轄區黨員群眾積極參與文明城市長效管理,著力打造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推動文明創建工作高質量開展,實現城區風貌日益改善、文明氣象蔚然成風。
以文化人 做好鄉風文明“大文章”
“以前除了婚喪嫁娶之外,親朋好友搬家,孩子滿月、升學,老人過壽等都要請客,份子錢少則三五百元,多則上千元,要是趕上‘辦事宴’的月份,更是讓人承受不了……”被問起以前村裡辦酒席的情況,河東鎮王大漢村不少上年紀的老人連連搖頭。
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講排場、比闊氣助長了奢靡之風,給老百姓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為有效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河東鎮以鄉風文明建設為抓手,著眼於以文化人,持續破除舊俗陋習,而紅白理事會的成立就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紅白理事會成立以后,村裡風氣得到了很大扭轉,我們不用大操大辦,沒有了攀比之風,禮錢也下降了很多。”村民趙大爺在談到紅白理事會時,頻頻豎起大拇指。王大漢村紅白理事會的成立讓村民在省時、省錢、省力的同時更看到了鄉風文明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
王大漢村還通過“十星家庭”“王大漢村文明戶”創建,讓文明鄉風吹起來。結合村裡實際,王大漢村重新制定了村規民約,理出了十條文明戶的標准並加入村規民約中,明確了尊老愛幼、鄰裡和諧、講衛生等各項要求,通過評比讓村民跟上時代的步伐,引導村民自覺摒棄陳規陋習。此外,還通過自編自演的舞台劇、三句半、二人台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村裡的“文藝小廣場”上進行展演,向晨晚練的村民們進行文明新風倡導宣傳,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文明新風的熏陶,從而實現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
精准施策 練就文明創建“繡花功”
“二輕樓1號樓北邊有飛線充電”“外貿小區2號樓的消防通道被佔用”……南圪洞街道的網格員小劉正在小區內巡查,發現問題及時發在工作群裡,由社區聯合物業進行整改。今年以來,南圪洞街道把創建目標轉化為常態化工作目標,設置“創城巡查走訪網格員”,網格員每天對網格內所有樓棟單元、背街小巷進行巡視排查,並且建立了“6個隨時”工作機制,隨時清理各類雜物、小廣告、垃圾桶,擺放非機動車、維護公共設施,從而實現轄區人居環境的提檔升級。
共建共治共享,文明新風扑面來。在和平路街道,通過建立“包聯干部+網格員+志願者+物業+交警+環衛+城管+監督檢查員”的“8+”聯動體系,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曝光-整改-反饋-保潔”閉環式管理,確保將不文明現象發現在一線、處理在一線。
“‘8+’聯動體系的開展,既動員了更多力量,又充分發揮了群眾監督的作用,鼓勵引導更多的人投身文明城市長效管理工作中來,讓更多群眾用實際行動踐行‘愛包頭、作貢獻’。”和平路街道工作人員張慧婷說道。
扮靚家園 書寫城市宜居“新篇章”
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東河景區陸續涌入晨練的人。跑步、練太極,跳廣場舞……人們享受著運動帶來的樂趣,也享受著城市的“慢生活”。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盛夏七月,漫步在東河東路,河風裹挾著潺潺的流水聲扑面而來,煞是涼爽愜意。
家住美岸華庭的徐女士是一名退休職工,也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東河人,她見証了家門口東河槽的變遷,“以前一提起東河槽,想到的就是‘干河溝’,現在遛彎兒乘涼非這兒不去。”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強則文明強。今年以來,東河區進一步加大河道治理力度,提升河道景觀環境和生態功能並對河道已有設施進行了維修、連通、改造,向河道兩側綠化帶、轉龍藏公園、東河下游濕地等補水,實現了河道蓄水,達到還水於河、還水於民的治理目標。
漫步在沿河兩岸,放風箏、抖空竹、抽陀螺、跳舞健身……傍晚時分,東河景區龍澤廣場的音樂噴泉為炎炎夏日增添了幾分愜意。跳躍的音符與高低起伏的噴泉交相輝映,吸引不少市民駐足。“夏天東河槽有藍色的天,白色的雲,清澈的水,還有五顏六色的花。”這些“家門口”的斑斕色彩成了市民們隨手拍下的美麗瞬間,發在“朋友圈”,引得眾多“圍觀者”點贊、評論,令人心生羨慕。
隨著人居環境的持續改善,如今,歷史底蘊深厚的東河更散發出勃勃生機與迷人的魅力。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中,市民感受著生活的愜意與美好。扮靚東河惠民生,文明花開別樣紅。東河區將持續推進文明創建各項工作,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內外兼修”繪就了一幅美麗城市新畫卷,青山綠水間,擘畫出祥和秀美的幸福圖景。(楊濤)
來源:包頭市東河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