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種植 規模經營
小土地“大變身” 穩產增收底氣足

4月27日,農業農村部網站公示了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擬表彰對象,內蒙古15人上榜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擬表彰名單,11人上榜全國農業農村先進工作者擬表彰名單,其中,科右中旗綠之源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永梅上榜。
科右中旗綠之源種養殖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成立以來,努力探索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和“耕地適度規模化”的根本性問題,開展先進種植技術推廣、土壤改良、農機服務、農資供應、糧食收儲和農產品銷售等農業生產多元化服務。近5年,累計托管耕地38.9萬畝,服務范圍覆蓋全旗16個蘇木鎮、32個嘎查、2650戶農戶,為托管農戶節本增收2.12億元。
開展農技推廣 實現科學種植
合作社通過自建科技種田示范園區400畝,開展“露天課堂”培訓。對不同作物品種、不同施肥方案、不同種植方式進行試驗和對比,通過耳聞眼見的實情實景讓農戶感受科學種田的好處,讓農戶真正“看得見、摸得著”,讓更多的農戶主動改變耕種理念和方式。
同時每年開設農業知識講座近百次,組織農民進行技能、知識培訓,年均培訓2300多人次。通過“露天課堂”和集中培訓,持續推廣高產優質新品種,合理密植、淺埋滴灌及水肥一體化和“頂凌播種”等新技術,實現了節水灌溉、旱澇保收、保苗增產。
合作社作為“頂凌播種”技術研究推廣的先行者,率先提出在1900-2300低積溫帶,凍土尚未融化前,每年谷雨前后開始將種子播下去。比正常播種時間提前20天左右,延長了玉米生長周期,解決了播期延后播種導致生長期縮短,后期成熟度不夠,影響玉米品質的問題,進一步提高了糧食品質和糧食價格。
以科右中旗巴仁哲裡木鎮查干登基嘎查為例,通過推廣上述農業技術,托管農戶(4月19日播種)與自種農戶(5月10日播種)在同一塊地種植玉米,托管戶每畝實現玉米增產650斤,每畝增收777元以上,全鎮托管農戶畝均增收70%以上。
以社帶社發展 實現規模經營
合作社自成立之初,就堅持社帶社、社聯社的合作發展思路,鼓勵具有一定基礎的社員獨立創辦合作社,並在資金和農機具等方面提供幫助。截至目前,已帶動9個合作社注冊發展。
同時,聯合5個農民合作社成立了科右中旗大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聯合體,初步建立了“聯合體+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規模化種植新模式。聯合體實現了“四個統一”,即:統一農資採購﹔統一機耕、播種、植保標准﹔統一收割倉儲﹔統一銷售結算。
在採購環節,平均每年採購化肥5000噸、玉米種子200噸、大豆種子170噸,可為托管農戶每畝節約成本25-40元。在農機服務和飛防作業環節,充分發揮大型農機設備優勢,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機械作業成本降低25%。
在收割倉儲環節,與農戶自己收割、晾晒、脫粒相比,減少了各環節損失,有效地降低了霉變率,提升了糧食品質和質量等級,平均每噸提高售價20元以上。
在銷售環節,合作社充分利用產糧規模和倉儲規模優勢,暢通銷售渠道,與中糧集團、梅花味精、無水酒精、飼料加工等企業實現無縫對接,在糧食銷售上更具有話語權,平均每噸糧食銷售價格可比市場提高40元。
創新服務模式 實現互利共贏
合作社通過承諾產量收入、墊付托管費用的方式,在保持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提供“耕、種、防、收”全程托管、環節托管等多種社會化服務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戶種植規模小且生產效率低等諸多問題。
2021年,合作社通過提前支付900元、糧食收獲后再進行分紅的模式,在科右中旗博根嘎查率先推進全程托管服務。2022年,實現整村全程托管7000余畝,托管土地平均增產50%左右,畝均增收280元以上,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合作社還為社員及托管戶、服務戶暢通貸款渠道,以自身信用為擔保,聯系郵儲銀行、中國銀行等機構為農民貸款。為了不讓農民因貸款壓力賤賣糧食,合作社為托管戶提前還貸,免收利息,加強了合作社與社員、托管戶之間的相互信任,實現互利共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