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的味道
——阿爾山市繪就景美味醇民樂幸福畫卷

杜鵑花海。
冰雪消融,萬物生發。 包寶音德力格爾 攝
林間小動物。 包寶音德力格爾 攝
游客與小動物近距離接觸。
採摘碗蘑。 包寶音德力格爾 攝
白狼鎮赤鬆茸養殖大棚。 王越 攝
白狼峰上俯瞰雲海。
都說“人間四月芳菲盡”,但在北緯47°的邊陲小城——阿爾山,春天卻總是姍姍來遲。當姹紫嫣紅裝扮著江南的明媚春色時,阿爾山正在酣睡中為她遺世獨立的春光蓄力。
每年的五月,阿爾山冰雪消融,萬物生發,沉寂了一個冬天的杜鵑花被春風溫柔地喚醒,沿著山崗、湖畔、石林開成粉紅色的海洋,艷如朝花、燦若暮霞。
紛紅駭綠,一季杜鵑花開﹔煙嵐雲岫,朦朧萬頃森林。亭亭白樺,伴日月共輪回﹔呦呦鹿鳴,同風雨賞落霞。阿爾山的夢幻山水、地方特色美食、盛放的杜鵑花海、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讓阿爾山味道可品、可聞、可賞、可嗅、可想、可拍、可晒。這是阿爾山獨一無二的味道。
花開阿爾山
邂逅一個詩意春天
阿爾山的春天來得很慢、很晚,卻也更為浪漫。
阿爾山的春天是火紅熱烈的紅毛柳,將阿爾山寒冬悄褪、春意漸濃的信息廣而告之。火焰般的枝條競相舒展,與周圍純白的冰河、微黃的白樺、新綠的雲杉和樟子鬆相映成趣,斑斕成畫。
阿爾山的春天是吐出的新芽,是融化的冰凌,是玫瑰峰盤旋的雨燕,是覓食的水鴨。天池從沉睡中蘇醒,三潭峽奔流的潭水拍打著岩石,傳遞著春的訊息。
阿爾山的春天是點綴在石塘林內的一抹抹綠意。當棲息的鳥兒清脆地鳴叫,當歡脫的石兔穿梭而來,此間種種皆蘊藏著春的生機。
阿爾山的春天是迎著料峭寒風悄然綻放的杜鵑花,踩著厚厚的積雪開啟浪漫序章,在寸土無積的石塘林裡、在崎嶇的峽谷中、在駝峰嶺天池形態各異地綻放,彰顯生命的美好。這花如火一般鋪滿山川、大地,與冰雪初融的山巒、河流,待放的楊柳、鬆柏,泛著泥土清香氣息的大地一起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春景圖。白雪與鮮花爭奇,鮮花與白雪斗艷,這別具一格的美,有乍見的震撼和感動,也有久處的廣博與從容。
在以杜鵑命名的賞花聖地——杜鵑湖,沿岸漫山遍野的杜鵑花依次綻放,交相斗艷。尤其是逢日落,仿佛置身於仙境,湖光山色,波光瀲灩,水鳥飛過,漁人回家,阿爾山的春日浪漫就定格在湖畔的落日余暉中。
阿爾山春天的浪漫不僅在於大自然的美景。在經歷酣暢淋漓的玩樂后,可以去溫泉博物館享受溫泉的滋潤,讓每一寸皮膚都呼吸新鮮氧氣,這是阿爾山獨有的來自地心的溫暖。
冬去春來,花謝花開。阿爾山的春天藏在消融的冰河裡,藏在紅毛柳的枝頭上,藏在鳥兒的歌聲中,藏在杜鵑花海裡,藏在每一處遇見的風景裡。
阿爾山的春天,因為來得慢,所以更浪漫。在這裡,你可以迎接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的自然洗禮,遇見一場春雪,尋覓一場春意,邂逅一個詩意春天。
尋味阿爾山
感恩自然慷慨饋贈
阿爾山這個橫跨大興安嶺西南山麓的小城,保留有最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多樣的環境也造就了多樣的物種,成就了多樣的美味。其中,綠色無污染、地域特色鮮明的“山野十二味”尤其不能錯過。
阿爾山黑土地肥沃、溫差大、無霜期短,使得這裡的卜留克肉質緊密,味道甜脆。清洗后,用鹽腌制六個月,時間的魔力最終成就了無可復制的口感,切絲之后,加上各種調味品,涼拌卜留克就成了阿爾山人餐桌上必有的美食,清脆爽口,咸香誘人。
在阿爾山,有一顆草原上的明珠——靜謐的烏蘇浪子湖,柳根魚就出自這裡。柳根魚油脂肥厚,烹飪起來鮮嫩有加,去掉頭部和內臟,用各種調料腌制,然后裹上澱粉糊,放入油鍋中烹炸至金黃撈出,入口外酥裡嫩且骨頭細軟,老人小孩也可以放心食用。
高寒的環境無法阻擋阿爾山人對食材的追求。生長在深山草原中的野菜極大地填補了當地蔬菜匱乏的問題。為了得到大自然的禮物,人們採集、挖掘,享受著與天地最親密的接觸。沒有受過污染的野菜保有了它經歷的所有雨雪風霜,口感略帶苦澀,用開水焯過之后切成碎末,配上質地鮮嫩的豬肉,同樣剁碎之后將二者混合,加入調料攪拌成泥狀,制成丸子,無論是煮湯還是干炸,都是溫厚醇香的幸福感。
在阿爾山的深山中,具有藥、食兩用價值的黑螞蟻數量巨大,螞蟻煎蛋就成了這裡的一道獨特菜肴。農家土雞蛋,顏色鮮黃,打好之后放入黑螞蟻,攪拌均勻,倒入鍋中后攤成餅狀,煎熟改刀裝盤即可。酥軟的雞蛋在蟻酸的作用下口感微酸,油香四溢。
還有入口即化的天池鯽魚燉豆腐、清熱涼血的酥炸燕尾菜、咸鮮醇香的小雞燉蘑菇粉、細膩嫩滑的醬燜老頭魚、山野氣息濃厚的排骨柳蒿芽、“黑色金子”蔥燒木耳蘑、米香濃郁的嶺南香米菜包飯、微苦回甜的野菜粗糧餅……比起山珍海味,阿爾山美食更多地是淳朴的大自然的味道。這裡的一草一木皆有情有味,食之片刻歡愉,凝結了長久留戀。這裡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在自然之中獲取美味的食物,一飯一食,來之不易,既心懷感恩,又與天地融為一體。
安居阿爾山
擘畫民生幸福畫卷
阿爾山不大,但名氣不小。“巍巍大興安·夢幻阿爾山”的旅游品牌已叫響全國。
如果說旅游發展讓阿爾山人民得以“樂業”,棚改后的“安居”就是前提和保障。2014年農歷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阿爾山市考察,並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強調“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隻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隻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此后,阿爾山市累計投入42億元,改造棚戶區房屋10400戶,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全市一半以上居民,超過3萬人從“憂居”變“安居”。為鞏固棚改成果,阿爾山市持續完善道路、管網、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新建居民廣場、加大綠化等,城市功能和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以前羨慕別人住樓房,有暖氣、有熱水。現在,我們也住上樓房,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再也不用擔心冬季的取暖問題了。”居住在新城街森旺社區的棚改回遷戶周長河說,“社區的環境也特別好,有活動中心、健身設施和便民超市。現在每天晚上出去散散步、跳跳舞,過上了做夢都沒想到的好日子!”
2012年,隨著阿爾山市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大量林業職工面臨轉產。通過多年考察、調研,白狼林業局決定結合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食用菌產業。“赤鬆茸種植為269名‘林三代’和70多名周邊百姓提高了收入,人均增收3萬元以上。”白狼浩屾林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佟金峰說。隨著產銷量的不斷攀升,他們還將建設房車營地、木棧道等設施,圍繞食用菌種植基地將林下採摘、研學項目結合起來,讓赤鬆茸品牌亮起來,讓老百姓的日子富起來。
90后的劉冬在阿爾山市出生長大,親眼見証了家鄉的日新月異,特別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讓她決定創業開民宿,將“詩與遠方”留在家門口。“阿爾山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游客也越來越多,接下來,我還想進一步完善民宿的基礎設施,以更加獨特的設計展現阿爾山的特色風情,吸引更多游客來到我的家鄉旅游觀光。”劉冬對未來充滿信心。
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流,樓在綠中起,人在畫中游。行走在夢幻阿爾山,就是一次穿越時空、抖落浮華、觸動鄉愁之旅,在這裡,你可以用一朵花開的時間,品一種幸福的味道。(高敏娜 王越)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興安日報社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