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採摘聚人氣 田園變樂園

拎著果籃,穿梭於果林,撥開葉子伸手摘下最飽滿的果實,放入嘴裡,甜在心裡……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隨著大棚內的草莓、櫻桃、百香果、黃瓜、小柿子等果蔬相繼成熟,興安盟各地採摘園也逐漸變得熱鬧起來。這個“五一”假期,走進果蔬種植大棚感受田園自然風光、體驗親手採摘樂趣、品嘗新鮮時令果蔬,正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熱門選擇。
眼下,正是櫻桃成熟的好時節,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設施農業園區內成片的櫻桃樹上綴滿了紅彤彤的櫻桃,好似瑪瑙般散發著光澤,惹人喜愛。
胥文海家的櫻桃大棚內,體驗採摘的游客正挎著小籃子邊摘邊玩,還不忘拍照發朋友圈。“這裡的風景不錯,櫻桃味道也好,吃起來皮薄肉厚、酸甜多汁。我要買些回去,給親戚朋友嘗嘗。”游客宋文燦樂呵呵地說。
“採摘游”不僅為游客提供出游的好去處,其背后的“經濟賬”更讓種植戶歡欣鼓舞。胥文海介紹說,他們家現有1000余棵櫻桃樹產果,每棵樹產量達50斤至60斤,採摘價格每斤100元,大棚收益喜人。“這些櫻桃之所以能賣出好價格,主要是品質好,施的都是農家肥,絕對綠色無公害!”胥文海說。
在突泉縣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一顆顆熟透了的草莓鮮紅誘人,散發出迷人的香氣,聞香而來的游客徜徉在“莓海”中,盡情體驗著鄉村生態採摘的樂趣。
“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現有60棟大棚,種植了毛桃、大櫻桃和火龍果等20多個品種,年接待游客3萬人以上,年產值達500多萬元,年帶動就業50人以上。”突泉縣聚美恆果四季採摘園負責人劉淑輝說。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鎮萬寶村的草莓採摘園裡,種植戶寇玉軍和妻子正在忙活著將游客購買的草莓打包。寇玉軍的採摘園日產草莓300至400斤,日均銷售額達1.2萬元。“我還種植了茄子、西紅柿、葡萄、油桃等蔬菜水果,讓游客四季都有果蔬可摘。”寇玉軍說。
在酸甜可口的水果面前,蔬菜“誘惑力”或許稍遜一籌,但搭配上採摘,也被激發出了無限吸引力。
在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設施農業園區種植戶包秀雲家的蔬菜大棚,清新的瓜香扑鼻而來,藤蔓上一根根頂花帶刺的黃瓜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水靈。“這些蔬菜綠油油的真好看,而且比市場上買到的更新鮮,吃起來很放心。”游客羅桂琴提著新採摘的黃瓜欣喜地說。
“現在人們很注重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這裡採摘純天然蔬菜。”包秀雲告訴記者,他家的蔬菜不施化肥和農藥,隻使用天然有機肥——羊糞,憑借綠色種植得到眾多游客的認可。
在科右中旗布敦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蔬菜大棚內春意盎然,綠油油的小白菜長勢正好,游客們興致勃勃地開啟“蔬菜採摘之旅”,感受不一樣的田園時光。
種植戶白吉日古拉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露出幸福的笑容:“我從2009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主要種植黃瓜、柿子和各種小菜,去年的收入大概是1萬多元,希望今年也有個好收成。”
扎賚特旗音德爾鎮新立村種植戶高文輝看著翠綠滿地、葉片飽滿的香菜、菠菜等綠葉菜,同樣喜上眉梢。“設施大棚就在我家院裡,每天都會有人開車前來採摘新鮮蔬菜,我這一棟大棚能掙8000元左右。”高文輝說。
“採摘經濟”紅紅火火的背后,是興安盟農旅融合欣然發展的縮影。近年來,興安盟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鄉村田園風光資源,推廣“種植+觀光+採摘”的產業模式,聚力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閑於一體的現代農業觀光採摘園,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的“採摘游”不僅滿足了市民回歸田園、自己動手的沉浸式游玩體驗,更讓當地的果蔬身價倍增、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成為近年來興安盟發展鄉村旅游的新亮點。(記者 高敏娜 實習生 張昕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火箭點火主刀手”是怎樣煉成的?
- 轟鳴的車間,飛濺的鋼屑……採訪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洪海濤時,他正專心地操作著面前的車床,一絲不苟地加工著零部件。這個在航天戰線上奮斗了近30個春秋的生產線骨干,節日裡依然奮戰在生產一線,精心打磨著每一個加工部件,日復一日地默默奉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
- 精心謀劃部署 注重實際成效
- 連日來,內蒙古各部門各單位相繼舉辦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讀書班,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結合各自實際,精心謀劃部署,注重實際成效,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 4月24日至28日,自治區黨委統戰部通過集中讀書、專題講座和研討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舉辦了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讀書班,要求黨員干部靜下心來研究思考學、悉心系統全面學、用心聯系實際學,要切實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教育引導全區統一戰線成員深刻認識“五個事實道理”,為完成好“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匯聚力量。…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