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37°的“舌尖尊享”
——“暖城鄂爾多斯,究竟是幾度?”系列之四

晨起口澀,一碗放了紅腌菜的酸粥便可開胃﹔夕陽西下,一頓手把肉讓千裡風塵有可慰。
從家常的燴酸菜、豬骨頭勾雞、燉羊肉到款待客人的烤全羊、炸油糕……鄂爾多斯的每一道美食,都帶著家的溫暖。
不管你承不承認,食物是一種神奇的文化,隱附著地域風物,也深藏著家國情懷。
從晉陝寧到鄂爾多斯高原,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交融交流,人們的遷徙促成了各類食物的萍水相逢,而食物的融聚見証了各個民族的守望相助。
鄂爾多斯獨特的美食譜系,來自於傳承千年的烹飪手藝,更得益於安全綠色的優質食材。
草原羊、大漠蟹、黃河魚,雪白的大米、金黃的炒米,勁道的白面、爽口的豆面……在鄂爾多斯,許多食材,都帶著“北緯37°”黃金種植帶的優質標識。
北緯37°一直被譽為神奇的緯度。幸運的是,大自然把這份美好也饋贈給了鄂爾多斯。
這裡四季分明、溫度適宜、光照充足、空氣純淨、土壤富硒,大河、大漠、大草原交錯在高原大地,獨特的生態成就了北緯37°黃金種植帶。玉米、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健康有機成長,較大的晝夜溫差讓瓜果蔬菜的口感鮮甜。牛羊以檸條、甘草、沙蔥等天然優質牧草為食,肉質緊實、鮮香爽口,名揚天下。
才出田間,又上舌尖,終記心間。結果多“有味兒”,過程就有多努力。
一粥一飯,絕非一日之功。鄂爾多斯始終堅持把農牧業高質量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引擎,提出實施“一產重塑”行動計劃,圍繞農牧業延鏈補鏈強鏈,打出穩生產、優供給、促投資、保銷售、增效益的政策“組合拳”,高質量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市“糧袋子”“肉案子”“菜籃子”一路向綠色、高效、優質方向挺進。鄂托克阿爾巴斯山羊肉、烏審草原紅牛、鄂爾多斯黃河鯉魚等一批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享譽四海。同時,全力推進“二產拉動一產”,還以消費扶貧和電商消費為媒介,打通農牧民家門口的市場,讓優質綠色農畜產品少走“彎路”,“直達”全國消費者。
一米一粟,一肉一菜,煮出人間煙火,烹飪暖城大愛。在北緯37°,鄂爾多斯正在把“天賦”優勢變成“尊享”勝勢,讓“舌尖上的鄂爾多斯”為你打開暖城最“鮮”的一面。(張曉艷、孫永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