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內蒙古“騰籠換鳥”,推動優勢產業集聚、高端產業提速、畝均效益提升
一畝地的產值,想象空間有多大?

大路工業園區。
呼和浩特新機場項目航站樓主體結構、鋼結構已完成施工。常永強 攝
國內首個兆瓦級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項目在霍林郭勒市成功試運行。
時至又一個春天,包頭市傳出最新消息:當地展開新一輪消化閑置土地與招商引資行動,堅定信心提升畝均效益。回顧2022年,包頭市超額完成了批而未供、閑置土地大起底任務,引進畝均產值超3000萬元項目27個、超1000萬元項目50個、超500萬元項目86個。
土地是支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土地資源愈加緊缺已是不爭的事實。包頭市的實踐,是這個時代留給歷史發展的標志性記憶……它折射出內蒙古著力提升畝均效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雄心壯志。
面對土地要素制約,內蒙古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創新思路,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喚醒“沉睡”的土地,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步履鏗鏘。
5年全區工業園區畝均產值提高50%左右
陽春三月,沉寂10年的興安盟辰龍煤化工有限公司“動”起來了!
公司項目建設現場,機器轟鳴,車輛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很難想象,過去10年裡,這片土地一直處於閑置狀態。
2009年7月,辰龍煤化工有限公司開工建設年產200萬噸潔淨煤項目,受制於資金周轉困難,項目於2012年停建,廠區土地一直閑置。
為了提高畝均效益,2022年,在“五個大起底”行動中,興安盟通過化解企業債務等措施,讓辰龍煤化工有限公司這個沉寂10年的停產企業重現生機。
“感謝政府為我們排憂解難,讓企業重獲新生!”興安盟辰龍煤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激動地說。
發達國家和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成功實踐無一例外地証明:在轉型發展中,讓“沉睡”的土地“醒”過來、“忙”起來,讓停產的企業“動”起來、停建的項目“跑”起來,全力提升畝均效益,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也因此,針對土地等資源閑置浪費與低效運轉、畝均效益亟待提高等問題,2022年,內蒙古宣布對待批項目、“半拉子”工程、閑置土地、開發區建設等五個方面全面起底。
與此同時,在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基礎上,內蒙古發出全區動員令:
“轉變資源開發和招商引資方式,算清長遠賬和精細賬,提高畝均產出和效益,積極參與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努力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繼續開展園區整合,強化對各類開發區的畝均產值和稅收考核,現有園區項目沒有飽和前不得再新建擴建園區。”
……
大道如砥,大勢如潮。為了提高畝均效益,內蒙古打出配套組合拳。
——出台文件要求各地把好節約集約用地政策關,明確入園項目畝均產值、投資強度標准,明確到2025年全區工業園區畝均產值比2020年提高50%左右……以畝均效益論英雄的內蒙古,決心以可量化指標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全力推動區內130個萬畝、690個千畝、240個百畝糧食增產示范區項目建設和高標准農田建設……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內蒙古在廣袤的沃野田疇播撒希望之種。
——對畝均效益排名靠前的園區優先安排用地,排名靠后的園區以暫緩供地等方式倒逼其提升畝均效益……層層傳導壓力促轉型,成為內蒙古以畝均效益論英雄的“先手棋”。
堅定信心謀“蝶變”,創新思路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變存量為增量,集中力量打好“低效用地、閑置土地清理開發”“存量資源盤活利用”等組合拳,內蒙古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磅礡力量!
盤活存量優化增量高效配置資源
一畝地的產值,想象空間究竟有多大?
2023年,內蒙古恆星化學有限公司給出自己的答案:
該公司年產12萬噸高性能有機硅聚合物項目已正式投產。項目佔地500畝,達產后年創產值25億元。項目投產的深遠意義在於:每年上游企業十幾萬噸甲醇與氯化氫等副產品被“吃干榨盡”,畝均產值高達500萬元,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與產業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正在以盡可能少的土地投入獲取較大收益、以畝均效益論英雄。
為了提高畝均效益,2022年初,自治區發出“以畝產論英雄”的時代強音,一場創新舉措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全力推動經濟提質增效行動在內蒙古大地浩蕩成勢。
巴彥淖爾市盤活可用土地大力發展糧油、乳肉絨、果蔬等重點產業,並提出用3年時間推動全市三分之一優質耕地畝均產值達到2萬元以上——當地通過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走上提質增效的希望之路。
包頭稀土高新區收回多塊已出讓的低效運轉與閑置土地開展畝均效益評價,引進科田磁業年產8000噸釹鐵硼、英思特稀磁等一批高端項目,盤活低效運轉及閑置土地2679畝——內蒙古首個國家級高新區通過土地效益評價、選優招商走上提質增效的希望之路。
鄂爾多斯市重點開展園區實力提升、效益提升、創新提升、配套提升、軟環境提升五大行動,強調畝均效益評價,持續倒逼企業提升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內蒙古第一經濟大市憑借“五個提升”走上提質增效的希望之路。
錫林郭勒盟至2022年底消化批而未供土地近萬畝、處置閑置土地900畝,一批“僵尸”企業與項目“壽終正寢”,大批被“喚醒”的土地上,差異化競爭優勢明顯的肉食品深加工等高質量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素有“天堂草原”美譽的錫盟重點通過節約集約利用存量土地走上提質增效的希望之路。
通過騰退低效運轉土地和環保、資源利用等9項區域評估,赤峰市完成首宗工業項目“標准地”出讓並用於有色金屬高端新材料產業園項目建設,項目投產后畝均產值將超過600萬元,畝均稅收將超過20萬元——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通過高端產業與土地“聯姻”走上提質增效的希望之路。
……
騰退一批低效、倒閉企業,換入一批優質企業,推動土地等資源要素從低效企業流向優質企業……新時代的內蒙古創新性地賦予“騰籠換鳥”豐富內涵,並誓將行動進行到底。
時光不舍晝夜,連起過去、現在和未來,銘記光榮與夢想。以畝均效益論英雄,以土地資源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為主攻方向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內蒙古走出關鍵一步。
2022年,內蒙古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3178萬畝,處置閑置土地7.75萬畝……曾經“沉睡”的土地上,一批“種、養、加”結合、“研發、產、銷”深度融合的全產業鏈項目落地,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以產業高端化安身立命的企業安家落戶。
創新思路 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
創新思路,以產業高端化安身立命,讓“沉睡”的土地“忙”起來,提高畝均效益……每一次努力都在改寫歷史。
2022年底,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內蒙古芳芳蜜語食品有限公司簽下項目用地投資協議——盤活土地資源中,巴彥淖爾市首個“標准地”工業轉型項目由此落地。
近日,鄂爾多斯市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的風電光伏基地“先導工程”項目開工。
據悉,這個項目建成后,畝均投資將突破1600萬元,對產業低碳綠色轉型發展具有裡程碑式的重大示范意義。
毫無疑問,這是內蒙古以畝均效益論英雄為導向推動經濟提質增效的生動實踐。
因為,上述“標准地”,是在項目完成區域科學評估基礎上,明確畝均投資、畝均稅收、環保等控制性指標並要求企業履約承諾而出讓的土地。
其實,這樣的“標准地”供應,內蒙古早有目標:力爭到2024年底前,全部新增工業用地實現“標准地”出讓。
2022年至今,各盟市已出讓和達成意向出讓的“標准地”超過萬畝,全力推動工業以畝均效益論英雄。
變化不隻在工業領域。
2022年,各盟市增建高標准農田400萬畝,全區高標准農田增至4989萬畝,有效支撐糧食產能500億斤。
順時代潮流,立時代潮頭﹔行發展大道,鑄發展之基。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內蒙古“騰籠換鳥”,優勢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高端產業發展提速、畝均效益穩步提升。
2022年,全區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投資增速高達33.6%、91.6%,工業園區畝均投資增至200萬元左右,畝均產值增至122萬元左右,畝均稅收增至8.3萬元左右——內蒙古闊步走進以高端制造業強勢助推畝均效益持續提升新時代!
2022年,全區糧食畝產增至748斤,糧食總產量躍居全國第六位﹔部分子項目已投產的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全部建成后,項目區畝均產值、稅收將創亞洲乳品工業園之最——內蒙古以提升畝均效益、端牢“中國碗”的遠大抱負扛起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重大使命!
成績殊為不易,奮斗未有窮期。在梳理成績的同時,更要清醒看到,我區產業園區畝均能效和產值與全國平均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內蒙古依然是欠發達地區,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需要我們跨越新的“婁山關”“臘子口”。
行動關乎使命,選擇昭示明天。也因此,就如何提升畝均效益,內蒙古的決策部署放眼未來:
加快建設現代化園區——用好“五個大起底”成果,強化畝均投資論英雄、畝均產值論英雄、畝均降耗論英雄導向。
推行“區域評估+標准地”模式——大幅提高入園產業項目能效,全面提升園區產業集中度和綠色化發展水平。
……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高級經濟師張永軍提出,以畝均效益論英雄,必須在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中倒逼企業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全力引進含金量高、含新量高、含綠量高、含碳量低的項目。
任重道遠,行則必至﹔攻堅克難,有志竟成。節約集約利用資源,讓“沉睡”的土地“忙”起來,創新思路堅持畝均效益論英雄,向著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斷前進,內蒙古大有可為!(記者 楊帆 康麗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