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護碧水清波 守大河安瀾

——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實施之際

2023年04月02日09:2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黃河,自巴顏喀拉山脈走來,從寧蒙界都思兔河口流入內蒙古,從准格爾旗馬柵鄉出境,流經內蒙古843.5公裡,在陰山之南勾勒出壯美的“幾”字彎。

  大河奔流,壯美畫卷。黃河在內蒙古“幾”字彎沖擊形成河套、土默川兩大平原,河套平原素有“天下黃河、唯富一套”之美譽﹔形成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於4月1日正式實施,流域保護,任重道遠。內蒙古黃河流域7個盟市荒漠化土地面積5.49億畝,佔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的60.1%,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直接關系到內蒙古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

  多年來,守護母親河,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內蒙古從未停止努力的腳步。

  大保護大治理,保黃河長治久安

  黃河寧,天下平。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人對這6個字有著深刻的理解。

  境內10條黃河一級支流(俗稱“十大孔兌”)由南向北縱貫庫布其沙漠,是黃河內蒙古段泥沙的集中來源區,每年向黃河輸沙2700萬噸以上,造成該段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嚴重威脅沿線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黃河安瀾,曾是每個人最大的願望。如今,通過溝道攔沙工程的實施和林草植被大面積建設,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年入黃泥沙減少990萬噸。

  黃河流經內蒙古,穿行於庫布其、烏蘭布和兩大沙漠之間,治黃必先治沙。

  內蒙古緊緊牽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制度,推進重點地區水土保持,對十大孔兌等沿黃河重點支流、丘陵溝壑區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增加林草植被蓋度。

  一片片黃河鎖邊林、護堤林拔地而起。在庫布其沙漠北緣、黃河的南岸,億利集團建起一條長約170公裡、寬約13公裡的生物鎖邊林帶,有效切斷了沙漠入侵黃河的通道。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劉拐沙頭,一條長約4公裡、寬約3公裡的大型鎖邊林,如千萬綠色衛士,將黃河與沙漠隔絕開來。

  水沙治理漸入佳境,流域保護風生水起。內蒙古積極融入和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護黃河安瀾——

  頂層設計,搭建黃河保護治理“四梁八柱”。編制印發《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黃河流域內蒙古段生態廊道建設規劃》,編制完成《“十四五”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水安全保障規劃》,不斷完善治理體系。

  內治外防,還河水清清。開展干支流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行動,加強水污染防治,持續推進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和高稈作物禁限種。4841名各級河湖長實現黃河流域河湖管護責任全覆蓋。加強沿黃生態帶建設、黃河兩岸防風治沙林建設,推進河灘區退耕還草還濕,修復脆弱生態。

  嚴格執法,讓母親河休養生息。積極完善水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公益訴訟、行政執法機制,實施保護母親河專項監督活動、保護黃河公益訴訟專項行動,持續開展“清四亂”專項行動、黃河流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專項整治行動等,不斷延伸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內涵。

  經過不懈努力,沿黃7盟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6.28%、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4.76%。黃河流域最大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水面面積達到293平方公裡,湖心區斷面水質穩定在Ⅳ類。

  把水省下來、讓水活起來,破解水資源瓶頸

  “水安全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說。內蒙古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黃河流域內自產水量少,人均水資源量不到全區平均水平的40%,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3月20日至25日,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從“頭”至“尾”考察黃河內蒙古段大保護大治理情況時指出,內蒙古是嚴重缺水地區,節水標准應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一二三產、城市鄉村要全面節約用水,一點一滴也不能浪費。

  管好每一滴水,不浪費每一滴水,內蒙古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堅持“有多少湯泡多少饃”,精打細算用好黃河水資源,把水資源用在“刀刃上”。

  節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合理規劃人口、城市和產業發展,堅決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打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堅決整治和防止地下水超採,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實施全社會節水行動,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黃河流域縣域節水型社會建成率達到79%。

  開源——把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放在優先位置,創新實施黃河干流盟市內和盟市間水權轉讓,將閑置水資源指標有效盤活,先后解決了260余個工業項目用水問題,讓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動再生水循環利用,指導呼和浩特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4個沿黃城市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城市。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蠻會鎮民生村,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成為農民的“新寵”。“過去靠著黃河不發愁,大水漫灌,水去鹽留,土地變得白花花,鹽鹼化嚴重,500多立方米水隻能換500斤糧。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使用后,可節水50%、省工50%,化肥、農藥各節約30%,實現增產15%。”民生村黨支部書記耿軍說。

  內蒙古是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農業用水比例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0個百分點。曾經一度,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是黃河流域農業用水的“痛點”。

  出重拳、下猛藥,堅決把水省下來、讓水活起來。加大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配套設施建設,在干旱缺水和水資源超載地區推行旱作高標准農田建設,大力推廣以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模式……

  2022年,位於河套灌區的巴彥淖爾市共建設16個引黃滴灌試點項目,實現農田節水0.9億立方米。黃河流域的河套灌區、烏蘭布和灌域、鐙口灌區、孿井灘灌區建成全國節水型灌區。

  生態打底、綠色為徑,流域高質量發展邁入新階段

  高質量流域生態保護,帶來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倒逼綠色轉型。沿黃7盟市從實際出發,堅持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巴彥淖爾市立足優勢特色,聚焦聚力做精現代農牧業,成為全球最大的有機原奶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食用向日葵生產交易集散地、全國最大的脫水菜生產基地,現代農牧業產品遠銷五大洲93個國家和地區,河套農畜產品出口連續十多年“領跑”內蒙古﹔

  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自2021年以來,鄂爾多斯以一市之力力解全國18個省區市“燃煤”之急。同時,著力推動煤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價值鏈高端化,“追風逐日”領跑新能源﹔

  全區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嚴重的阿拉善盟,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積極培育發展以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和精品林果業,通過“公司+基地+農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集肉蓯蓉、鎖陽和沙地葡萄種植、加工、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加工轉化率達到68%……

  當前,內蒙古正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水的問題具體到內蒙古,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完成五大任務,哪一個都離不開水資源的支撐,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需要水,保障糧食安全需要水,推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也需要水。”自治區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生效友說,內蒙古要將水資源開發利用限定在水資源承載力范圍內,既要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又要讓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通過提升用水效率、增加有效供給、優化水源配置等手段,破解難題、支撐發展。

  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作為我國第二部流域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於4月1日正式實施,以法護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翻開新的篇章。(記者 霍曉慶 韓雪茹 張慧玲 見習記者 方圓)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