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不斷加大,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954萬平方公裡,流域水土流失呈現面積、強度“雙降低”的向好趨勢——
黃河,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黃河,不一樣了。
黃河流域,不一樣了。
2022年,400多隻蒼鷺“定居”黃河流域鄂爾多斯市薩拉烏蘇國家濕地公園﹔烏梁素海水質穩定在V類,棲息與繁殖的鳥類達260多種600萬隻﹔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約990萬噸﹔黃河灘區25.9萬畝面積禁種高稈作物,黃河河道行洪通暢了……
這山,這水,這魚鳥,這草木,都在無言地述說著內蒙古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向好而行。
黃河流經內蒙古7個盟市,長度843.5 公裡,流域面積15.19萬平方公裡,沿線有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地貌類型,是構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打造好這塊生態屏障,離不開對黃河的治理與保護。
記憶裡的黃河,是“九曲黃河萬裡沙”,“一碗黃河水,半碗黃泥沙”。
黃河自古水患多,內蒙古段也不例外。為治理水患,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治理黃河水害擺在重要位置,從20世紀50、60年代便開始興建大型水利控制性工程和中小型水庫,先后建成三盛公水利樞紐、海勃灣水利樞紐等工程,並通過實施黃河防洪一期、二期以及重點支流治理等工程,初步形成由水庫、樞紐、堤防等組成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6個應急分洪區,極大緩解防凌防汛壓力。
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境內黃河流域共有1.1萬平方公裡的流域面積,北側沿陰山一帶有51條山洪溝口。這些地區一旦爆發山洪就會向黃河灌區低窪地帶匯集,進而淹沒農田村庄,群眾受災嚴重。
“以前發洪水,村民們必須迅速轉移,現在建了防洪減災及水源涵養工程,我們就不用擔心了。”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聯豐奮斗村奮8組村民劉蒙喜說。
水土流失導致水患,水患又會加劇水土流失。為了不再出現這種惡性循環,內蒙古加大力氣推進水土保持工作。
據氣象部門統計,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冬、春兩季平均風速達7級以上,大量粗沙直接向黃河傾瀉,淤積河床,對下游三盛公水利樞紐和上游庫區構成嚴重威脅。
這種境況下,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將烏蘭布和沙區作為主戰場,採取鋪設林草灌溉低壓管道、實施水源工程、栽植水保林、種植甘草、機械固沙等方式,堅持不懈地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
黃河內蒙古段水少沙多,為減少泥沙入黃,鄂爾多斯市在黃河一級支流西柳溝的“毛細血管”達拉特旗馬利昌漢溝一個小流域“砸”了3000多萬元開展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治理。
而像西柳溝這樣的黃河一級支流,達拉特旗共有10條,被稱為“十大孔兌”。“十大孔兌如十支泥沙箭,自南向北射向黃河,給母親河帶來不少隱患。”鄂爾多斯市水利局干部王曉星說。在平原段,泥沙極易落淤,使黃河變成懸河,為調節黃河水沙關系,十大孔兌治理勢在必行。
內蒙古還開展黃河流域農田灌溉水質監測工作,在黃河流域灌溉規模10萬畝及以上的農田灌區設置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農田灌區監測點位和退水監測點位,並開展水質監測工作。
為保障黃河行洪安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內蒙古從2021年開始,全面推進黃河河道有關問題整治工作,並將其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把黃河灘區劃分為3個管理區域,分區進行整治。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汛期受洪水威脅較大、列入規劃的灘區建制村居民遷建工作。
2022年,內蒙古完成黃河灘區1178.55畝嚴重阻礙行洪和影響河勢穩定林木清理整治工作,劃定禁種高稈作物管理范圍25.91萬畝。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9年以來,內蒙古黃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在不斷加大,累計向烏梁素海、岱海、泊江海等重點湖泊補水18.65億立方米,利用凌汛水向沿黃生態脆弱區實施應急生態補水4.94億立方米。通過坡耕地治理,淤地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方式治理水土流失、恢復生態環境,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954萬平方公裡。
滔滔黃河水,奔流萬余裡。如今的黃河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經過治理,黃河流域35個地表水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74.3%,劣Ⅴ類佔11.4%,黃河干流9個斷面水質全部為Ⅱ類及以上。流域水土流失呈現面積和強度“雙降低”的向好趨勢。
隨著黃河流域生態好轉,人們意識到好生態才是鐵飯碗。化肥農藥使用減少、水資源節約力度加大,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很多地方開設農家樂、牧家游,老百姓吃上生態飯。一幅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記者 張慧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