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

2023年03月11日11:3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醉美山地草甸。

青山幽谷靜。

九峰山秋韻。

銀裝素裹大青山。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蒙古扁桃。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赤狐。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野馬。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大花杓蘭。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雕。

(本版圖片均由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聞名中外的陰山山脈,巨龍般橫亙於內蒙古中部。巍巍大青山處於陰山山脈中段。

這裡是蒙古高原草原區與黃土高原草原區的分水嶺、黃河流域的北界、我國400毫米等降水量的分界線、季風與非季風的分界線,也是華北植物區系與蒙古高原植物區系分界線。

這裡是溝通東北、華北、西北動植物區系的過渡帶和大通道。

這裡集中了陰山山脈森林、灌叢、草原景觀最為完好、最為原真的部分,是生態多樣性十分富集的核心地區。

這裡是土默川平原乃至華北平原的重要水源地和涵養地,也是黃河內蒙古段的重要補水區,更是風沙東南而下侵襲華北平原和京津腹地的阻隔緩沖帶。

千百年來,大青山以巍峨挺拔的身姿,阻隔了西伯利亞寒流和蒙古高原風沙南侵,是維護和保持內亞荒漠草原生態穩定的天然屏障。

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在全國474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總面積排名第26位,在全國209家陸地/海洋景觀保護區中總面積排名第4位。

2021年5月,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22年,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在國家林草局組織的黃河流域8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保護成效評估中獲評優秀等次。

同年,《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出台,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全國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之一。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堅持底線思維和開放思維,科學統籌3個分局的整體工作,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治理、科研監測和生態教育效果明顯,成就斐然,綠色高質量發展邁入新征程。

創新管理模式

夯實發展堅實基礎

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稱大青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和烏蘭察布市轄區內的陰山山地,西起包頭市昆都侖河,東達烏蘭察布市卓資縣頭道北山山脊。東西長約217公裡,南北平均寬約18公裡。轄區涉及烏蘭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的3個市11個旗縣區,總面積38.89萬公頃。

2008年,為系統性地保護大青山生態環境,國務院批准建立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全國第五大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2020年機構改革后,重新組建的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簡稱大青山管理局),承擔著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保護管理和生態修復等工作。管理局下設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3個分局及烏素圖、回民區、五當召等17個管理站,共核定編制598人。

近年來,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決策部署,與轄區政府共同努力,推動保護區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持續向好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近年來,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深入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開展了大量生態治理和保護工作,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生物資源不斷豐富,動物多樣性也在增多。

2021年9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野化放歸27頭麋鹿和12匹普氏野馬,2022年4月開始,9隻麋鹿幼崽和1隻普氏野馬幼崽陸續降生,這是我國首次在蒙古高原南緣的華北區與蒙新區過渡帶建立麋鹿和野馬自然種群成功的重要標志。麋鹿、普氏野馬種群繁衍的成功,不僅豐富了內蒙古的生物多樣性,更進一步印証了內蒙古生態環境的優勢及綠色發展潛力。

草木蔥翠,珍禽棲聚。不久前有戶外運動愛好者在烏素圖溝拍攝到一隻動物,經鑒定為中華斑羚。中華斑羚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首次人為拍攝到。

2023年是“世界野生動植物日”10周年,也是《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簽署50周年,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物種保護”。

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是森林生態類型的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青海雲杉、白杄等分布邊緣物種及白樺、山楊等群落與其它灌叢、草本植被共同形成的山地森林、灌叢、草甸生態系統﹔干旱半干旱區的生物多樣性及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山體生態環境系統,維護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碳匯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

大青山是陰山山脈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多樣性表現最為豐富的區域,經調查有大花杓蘭、山西杓蘭、蒙古扁桃等近1200種高等植物﹔野生動物近2000種,其中有麋鹿、普氏野馬、金雕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中華斑羚、豹貓、雕鸮、赤狐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9種。

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是陰山山脈生物多樣性和景觀的縮影,是重要的野生物種資源基因庫,也是很好的科研和自然教育基地,對於深入研究陰山山脈的地質、地貌,森林植物群落起源、演替,動植物資源、生態變遷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凝聚發展合力

自然資源保護成效顯著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

近年來,大青山管理局干部職工上下同欲,久久為功,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生態治理成效明顯。

在強化生態保護治理的同時,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各級管理部門在防火重點時期來臨之前,提前安排部署,開展防火督查。管理局領導包片,干部職工蹲點,關鍵時期組織30余名干部下沉一線全面排查火險隱患,通過加強日常巡護和護林員隊伍管理、防扑火隊伍培訓和演練、開設防火隔離帶、維修防火道路、精准分析森林火險高風險區、制定防扑火預案等行之有效的防扑火保障措施,切實加強了森林防火工作管控力度。

抓好自然資源保護的大前提下,持續發力推動科研監測、資源利用等有序開展,加強執法體系建設,打造規范化執法隊伍。

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開展自然宣教力度,通過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等傳播活動,不斷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凝聚全社會熱愛、守護大自然的強大合力,讓美麗大青山惠及子孫萬代。

強化科技支撐

以創新驅動提升監管能力

雪后的白石頭溝非常寧靜,成群的麋鹿漫步其中,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這是2023年2月10日,大青山管理局在呼和浩特分局白石頭溝管理站安裝的紅外線相機捕捉到的多種珍稀野生動物影像。

紅外相機還拍到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雕在鏡頭前漫步,還有一隻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豹貓在鏡頭前匆匆走過。

目前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已在保護區14個管理站區域內布設紅外相機100多部,對哺乳類、鳥類等動物進行監測。又新購置100部紅外相機,擬布設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集中區域,另以自組網形式擬建兩處智能化監測野生動物示范區。

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於2014年始建“內蒙古自治區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數字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視頻監控及綜合指揮系統”,邁出了大青山自然保護區信息化監管的第一步。

其后,陸續建設了包頭分局、烏蘭察布分局上高台管理站及呼和浩特分局古路板、白石頭溝、大青山、萬家溝、烏素圖、回民區6個管理站的森林防火監控系統。

2021年,保護區建設了“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信息化管理平台”,包括自然環境與資源綜合可視化管理系統、野外智能巡護監測管理系統、自然保護區物種資源管理系統、生態因子監測數據管理系統、紅外相機監測數據管理系統、自然保護區視頻監控管理系統、自然保護區規范化管理信息系統等模塊,實現了各類動植物資源及生態因子監測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和應用。還建設了“生態監測視頻匯聚融合平台”並嵌入到了信息化管理平台中,將管理局、分局、管理站視頻監控影像融合對接,實現了三級回傳。同時建設了“大青山自然保護區350MHz數字IP互聯無線通信平台項目”,安裝了31個基站,解決了保護區內大部分通訊盲區,為通訊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還加強自然資源本底調查,編制完成了《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考集》。制訂生態監測方案,布設植物群落監測永久固定樣地105個、自動氣象站13個、紅外相機100多部。開展了野生動植物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近兩年來發現中國新紀錄動物5種,保護區新紀錄動物163種、植物152種。開展了保護區地表水系水質監測、土壤調查工作。調查顯示,多處水系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國標Ⅱ類標准以上。組織實施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救護與繁育項目”“蒙古扁桃野外救護與繁育項目”,聯合內蒙古大學開展了“陰山山脈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植被更新復壯研究”,以創新驅動提升監管能力,科研監測工作取得新突破。為保護區的科研監測和管理提供借鑒。

突出政治引領

區域協調機制不斷完善

在堅持貫徹黨和國家生態保護有關政策的過程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始終突出強化政治引領,嚴格資源保護,在構建綠色生態環境保護的征途上行穩致遠,成效顯著。

2022年,在自治區林草局黨組的正確領導下,以“一個堅持、兩個強化”為中心,圍繞“努力走到全區乃至全國自然保護地前列”的目標,不斷推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進一步收緊保護性政策約束和紀律約束,主動對標學習先進自然保護地經驗,強弱項、補短板,加強區地協調合作,推動出台政事權限清單,進一步厘清保護區管理機構與屬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在資源保護、經濟發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權責,不斷完善區域協調機制,取得明顯效果。

知責明責,守責擔責。大青山管理局主動作為,積極協調相關盟市和旗縣區地方政府落實政事權限清單,呼和浩特分局與武川縣政府簽訂了保護區第一個共建共管協議,圍繞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生態修復、資源信息共享等三個方面開展高質量合作,著力構建區地會商協作機制、聯合執法機制、聯防聯控及重大災害處置機制,在探索自然保護和資源利用新模式上走出了一條嶄新道路。

為將生態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加快推行林長制,建立了保護區三級林長制體系,自然資源保護管理進一步強化。在管理上,創新社區參與方式,引入社會力量在保護區內為當地居民種植飼草料,引導社區居民實行舍飼圈養,狠抓禁牧,多措並舉,進一步增強群眾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在規范經營活動的同時,鼓勵原住居民靠生態產業致富,發展經濟,並面向社會提供上千個公益性管護崗位,使大青山周邊部分農牧民從簡單粗放勞作變成管護人員,實現了增收。

春華秋實結碩果。大青山管理局黨委班子大力推進黨建和業務工作雙融雙促,推動黨建與業務工作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取得實效。大青山管理局2個黨支部獲評林草局系統“最強黨支部”,五當召管理站1名護林員被評為“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管理局1名干部被評為全國森林草原防火先進個人、呼和浩特分局被評為全國森林草原防火先進單位,1名干部被評為全國“七五”普法先進個人、烏蘭察布分局被評為全國“七五”普法先進集體。在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第六屆“最美地球印記”主題科普活動中,大青山自然保護區榮獲優秀作品獎。

東風浩蕩,夢想催征。未來,大青山管理局將以黨建為引領,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動權,強化底線思維、開放思維和有解思維,盯住走進自然保護地前列這“一個目標”,握緊創建國家公園和申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個抓手”,補短板、強弱項,轉作風、抓落實,奮力開創大青山自然保護區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不斷鞏固成效

加快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2023年2 月14日,在江蘇鹽城舉行的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第23屆大會暨UNESCO人與生物圈計劃發布50周年紀念大會上,內蒙古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功加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此次大會的主題為:“推進高質量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及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單位的近200名嘉賓和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討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的保護工作,共書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畫卷。

2025年,“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在中國舉行,這也是聯合國首次在亞太地區國家舉辦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為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申報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大青山管理局將按照生物圈保護區申報要求,腳踏實地開展工作,積極學習借鑒先進自然保護地經驗,努力探索出一條既可以保護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又可以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爭取早日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體系內成立時間最早、規模最大的自然保護地組織,其網絡是由一系列優秀生物圈保護區組成的一個充滿活力的、相互之間互動性強的體系。該網絡包含若干具有示范和教育意義的試點,其目的在於維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保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造福人類。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融入先進自然保護地圈子,大青山管理局堅持“走出去”的思路,積極對接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2021年起積極籌備申報事宜,更好借助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平台,廣泛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借鑒先進自然保護地管理經驗和經營理念,以促進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2022年,《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出台,大青山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全國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之一。今年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將創建大青山國家公園列為年度重點工作任務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登高望遠,開啟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奮進高質量發展之路前路催人奮進,仍需爬坡過坎。

大青山管理局將結合國家公園創建的契機,充分發揮大青山自然保護區的保護、發展和支撐功能,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貢獻。

(文/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武峰 王林喜)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