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業帶動全鏈發展

百萬畝優質牧草基地。
澳亞集團入駐赤峰,將好牧草轉化成了好牛奶。
阿魯科爾沁旗第一個節水紫花苜蓿項目試種成功,拉開了人工種草的序幕。(圖片由阿魯科爾沁旗委宣傳部提供)
時下,春寒料峭,放眼沃野千裡的赤峰大地,廣袤的農田、草場尚在休養,為新一年的生產儲存能量。
作為全區優質飼草生產基地,赤峰市草業資源豐富,坐擁天然牧草地3206萬畝、人工飼草地317萬畝。“有好草才有好肉好奶”。近年來,赤峰市立足奶業振興,深入挖掘草業資源潛力,堅定不移走出一條草畜一體、帶動養殖業和加工業發展的新路子。
草原要增綠,牧民要增收,如何破解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2008年5月,阿魯科爾沁旗第一個節水紫花苜蓿項目試種成功,讓深陷草畜矛盾困擾的阿魯科爾沁旗人思路豁然開朗,從此拉開了人工種草的序幕。
居住在阿魯科爾沁旗紹根鎮烏丹陶海嘎查的牧民海龍,是全旗第一批種植人工牧草的牧民之一。2013年,海龍種植了500畝紫花苜蓿,畝產達800公斤,當年牧草賣了近60萬元。在種植成功后,他動員嘎查牧民種植人工牧草,不僅增加了牧民收入,還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阿魯科爾沁旗因大力發展優質沙地牧草產業,像繡花一樣“細針密縫”繡出草原底色,保護生態環境,富庶一方百姓,成功榮膺“中國草都”和“全國紫花苜蓿種植標准化示范區”稱號,在優質牧草產業發展上連續創下了集中連片種植全國規模最大和機械化程度、科技化程度全國最高等多項全國第一。
當前,以阿魯科爾沁旗為旗艦,牧草業已經成為赤峰市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切入點,也是農牧業增產增效和農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撐點。
規劃引領,立草為業。赤峰市優化產業布局,堅持宜種則種,持續做強阿魯科爾沁旗人工種草核心區,培育壯大北部牧業旗人工優質牧草種植集中區,圍繞翁牛特旗、敖漢旗等科爾沁沙地邊緣建設旱作苜蓿、羊草產業帶,打造以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為主導的飼草產業集群,建設中國唯一的雙優優質苜蓿、優質燕麥飼草基地。
目前,赤峰市飼草產量達到700萬噸以上,苜蓿、燕麥產量居全區首位,青貯玉米收儲量居全區第二位。今后3年,全市將重點實施飼草種植利用“十百千”工程,每年新種、提升飼草面積78萬畝,到2025年,飼草種植和利用面積達到486萬畝,飼草產量突破1000萬噸,持續做大做優草產業。
一株小草撬動億元產業!為加強產業化經營、提升經濟效益,赤峰市依托現有的澳亞集團、內蒙古草都集團、北京綠田園等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牧戶”草畜聯合體,鼓勵引導養殖企業與種草主體合作經營、牧戶之間聯合共建,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到2025年,新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以上、飼草產業示范聯合體10個以上。
這兩年,赤峰市突出品牌化打造,立足建設草業發展優勢區,叫響“中國草都”品牌,推動“赤峰苜蓿”“赤峰燕麥”納入赤峰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力爭推出草產品集體商標6個以上。同時,提升商品化程度,推動草塊、草磚、草粉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檸條加工,支持功能飼草、發酵草等各類草產品開發,帶動食用和藥用草產業、草原生態產業、草原觀光旅游業等產業發展,提升草產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
鮮美牧草催發了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赤峰市形成“種、養、加”一條龍的綠色循環產業鏈條,一批有機綠色產品已經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証明商標品牌。
草業帶動,全鏈發展。赤峰市立足草業資源優勢和畜牧業發展基礎,以種帶養、以養促加,推進飼草種植、畜牧養殖、草品加工、乳制品、肉食加工全產業鏈發展。全市將通過發展草業,帶動養殖業擴群增量,推動優質飼草就地轉化增值,到2025年,帶動奶畜存欄50萬頭、肉牛存欄400萬頭、肉羊存欄達到1500萬隻,大型牧場本地飼草供應率達到85%以上。大力推進養殖加工一體化,培育和引進農牧業龍頭企業、百強企業,鼓勵合作社和家庭牧場自建食品加工作坊,突出抓好奶業振興、肉牛肉羊精深加工產業發展,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目前,赤峰市與伊利、天津食品、新希望、新奧宏業等9家區內外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總投資75億元的12個奶業振興延鏈補鏈項目完成立項、可研批復,4個項目春季開工建設。
從“一棵草”到“一杯奶”“一口肉”。赤峰市委書記萬超岐在自治區黨委農村牧區工作會議上鄭重表態,赤峰市將加快推動形成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用3到5年時間,草業產值突破50億元,奶業產值突破100億元,肉牛肉羊產值突破400億元。(記者 魏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