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裡的鄂爾多斯年味

一、鄂爾多斯短調民歌
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傳承了草原上民歌多元而古老的遺韻,詞曲逾千余首,有牧歌、情歌、酒歌、搖籃曲等,短小精悍,節奏歡快,演唱活潑,情緒激昂,音樂形象鮮明,曲調優美動聽。
二、漫瀚調
漫瀚調也稱“蒙漢調”,有近百年歷史,是在晉陝地區與鄂爾多斯民間音樂相互交融中形成和發展起來。漫瀚調往往一詞多曲,一曲多詞,蒙漢雙語,曲調流暢,音域寬廣,激情高昂。伴奏有笛子、四胡、揚琴和梆子、四塊瓦。
三、鄂爾多斯“古如歌”
鄂爾多斯“古如歌”是草原上的古典音樂體裁,有贊美家鄉、感恩父母、說教明理等類別,盛大儀式上要首唱“三支正歌”,節奏自由緩慢,字少腔多、音調高亢、音域寬廣、曲調氣息悠長。
四、鄂爾多斯剪紙
鄂爾多斯民間剪紙獨具特色,內容上從傳統窗花到紀事長卷,從民族風情到紅色文化,傳承民間民俗,謳歌時代風貌,感謝黨的恩情,贊美民族團結,有在紙上直剪式、紙版煙熏式、繪制底圖式等。
五、面塑(達拉特面塑)
鄂爾多斯面塑是以面粉、食色、石蠟、蜂蜜等原料制成各色面團,經捏搓揉掀和點切刻劃,塑成飛禽走獸、花鳥魚虫、十二生肖、羊群草地等造型,在節慶賀歲、婚娶壽誕等時節制作獻禮。
六、達拉特道情戲
達拉特道情戲是流傳於達拉特旗黃河沿岸鄉鎮地方戲曲,屬晉北道情藝術流派,有改編古裝戲、歷史故事戲、鄉村故事劇,曲牌多為連綴體,以坐唱為主,音樂婉轉、節奏明快,曲調開朗,唱白多方言。
七、烏審棗餅制作技藝
烏審棗餅,又稱裹餡兒。將紅棗蒸熟去核剁碎,與白糖攪拌成棗餡,以水面和油面做成的面皮包棗餡,擀成圓形餅烤熟即可食用。烏審棗餅制作簡單、口感美味、攜帶方便,還是待客和禮儀食品。
八、鄂爾多斯馓子制作技藝
鄂爾多斯馓子,蒙古語稱為“章薩”,是草原上特有的油炸面食,馓子以面團搓成細條,盤成6股或8股長方狀,入羊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油炸頭鍋馓子按習俗需炸出面捏蛙(地)和蛇(天)敬獻天地,感恩賜福。
九、准格爾傳統飲食——六六八八烹制技藝
准格爾傳統飲食,六六八八烹制技藝,多元融合,葷素搭配,冷熱配菜各六盤或各八盤,也有炒六盤、蒸六盤,或炒八盤,蒸八盤,通稱為六六八八。菜品有豆芽菜、紅燒肉、清蒸羊肉、酥雞、燜肉、丸子等。
十、祝贊詞(祝頌詞)
鄂爾多斯祝贊詞有天地頌、敖包頌、祭火頌、禮俗頌、駿馬贊、全羊贊、弓箭贊等數十種,祝頌人通常手捧哈達,高舉銀碗贊頌,抑揚頓挫,熱情奔放,充滿了無限贊美,表達了美好的祝福。
十一、豆面制作工藝
豆面是鄂爾多斯傳統特色食品,將豌豆用石磨去皮成豆瓣,溫水浸泡后再用石碾壓成面粉,豌豆面拌入適量蒿籽,和面成團,用擀面杖擀成薄薄面皮,折疊后切成細細的條狀,收攏成團把即成。
十二、燈游會的故事
二月二轉燈游會,宛如兵陣,曲道的兩側列油燈360盞,中豎老龍杆挂龍燈,班頭舉旗幡在前,鼓樂人流隨后,蜿蜒繞行至龍宮,抱老龍杆后回轉,祈願納祥,人丁安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額爾畢黑、郝曉玲)
來源:鄂爾多斯市文化藝術創作研究院(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