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五大任務 貢獻教育力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教育系統堅持強基固本、守正創新,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從規模到質量發生了歷史性跨越發展。下一步,自治區教育系統將如何按照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四次全會要求,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貢獻人才力量?記者採訪了自治區黨委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黃雅麗。
黃雅麗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區教育工作戰略謀劃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緊扣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內蒙古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我們將持續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聯合設立一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成一批大中小學思政課名師工作室,推出一批精品教學資源,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黃雅麗說。全區教育系統還將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建優做強國家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材研究基地、課程創新中心、研學實踐基地,產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建設自治區語言文字專家智庫,培養一批國家級語言文字骨干專家,到2025年全面完成各級各類學校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建設等,有形有感有效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少年心中深深扎根。
黃雅麗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歷史成就與實踐証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而教育是根本。錨定五大任務,我們將全面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大邊境地區教育投入力度,鞏固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新建或改擴建一批特殊教育學校,滿足殘疾兒童少年入學需求。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的第一要務,為國家和自治區戰略發展源源不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對接自治區產業需求優化專業布局,加強與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會同發改、科技等部門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科研平台人才集聚功能,不斷提升自主育才和協同育才能力。用好用活國家和自治區人才政策,積極引進和培育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高端人才。
此外,全區教育系統將全面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緊扣產業鏈部署教育鏈,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綠色農畜產品等優勢特色產業,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2025年理工農醫類專業達到70%左右。推動職普融通、科教融合、產教融匯,加快推進示范性特色學院建設,在行業特色鮮明、與產業聯系緊密的高校布局100個以上現代產業學院,在相關領域優勢特色明顯的高校布局建設智慧農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和稀土、能源、新型功能材料等專業特色學院。著眼未來產業重點方向,依托高校優勢學科,探索創建未來科技產業園,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精准對接黃河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和北方防沙帶等區域戰略人才需求,加大涉農涉牧學科專業建設力度,推廣科技小院研究生培養模式,重點支持內蒙古大學特色鮮明的一流大學建設,打造高水平生物學學科群。推進建設草食家畜生物育種、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草業創新等高校創新平台,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全面提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水平,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推動高校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打造“留學內蒙古”品牌,促進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
“我們還將以教育評價改革引領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破除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建設內蒙古‘互聯網+教育’大平台和教育專網,將教育信息化作為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助力內蒙古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內蒙古教育力量。”黃雅麗說。(記者 劉志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