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藏糧於技“解鎖”豐收密碼

2022年11月23日08:0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進一步扛穩糧食主產區責任,連續10年獲得豐收,今年糧食產量有望沖刺歷史新高。但農業又常被認為是“高風險”行業,風雹洪澇、干旱早霜、病虫鼠害都可能威脅到糧食生產。

  目前,內蒙古糧食已全部收獲完畢,豐收已成定局。在保障糧食生產的過程中,內蒙古究竟做了怎樣的努力?保障糧食豐收的“利器”是什麼?讓我們“解鎖”內蒙古糧食豐收背后的農技密碼。

  主動作為,用最有力措施抓實糧食生產

  秋收剛結束,包頭市九原區源盛苑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金軍就帶著村民們為明年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忙活起來了。

  “今年,我們採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方式種了3000多畝地,實現了玉米不減產,還多收一茬大豆。”金軍激動地說。

  今年,合作社主要是採用4+4帶型的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通過有效改裝機具、合理選配品種、全面優化帶型模式、科學密植管理等方式,合作社的復合種植獲得了高產。

  秋收之際,農業農村部組織有關專家對該合作社的24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地塊進行了現場實收測產。結果顯示,玉米平均畝產802.44公斤,大豆平均畝產128.8公斤,被遴選為高產典型,代表內蒙古參加全國大豆高產競賽。

  來之不易的豐收背后,是把“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層層壓實責任,將穩面積、提單產、提產能作為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做好擴大數量、提高質量、增加產量的大文章。全區各級農牧部門主動作為,緊緊圍繞“藏糧於技”戰略,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廣度和深度,為內蒙古糧食豐收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今年,內蒙古利用優質高效增糧和綠色高質高效項目,在全區12個盟市的65個旗縣開展玉米、大豆、馬鈴薯等主要作物高產示范,共建設130個萬畝示范片、690個千畝示范方和240個百畝示范田。組織開展了觀摩周活動,組織培訓達到424場次,2.7萬人次參與觀摩培訓。現場觀摩感受、現場答疑解惑的方式讓農民學有榜樣、干有遵循。

  同時,產業鏈建設也在發力。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聯合自治區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組建了19個自治區種植業全產業鏈專家組,積極參與產業鏈建設。內蒙古成功申請建立了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引進了兩個馬鈴薯國際合作項目。還組建了黃河流域農牧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專家組、擴種大豆油料專家指導組和供種保障、機具裝備保障工作專班,對重點工作提供全過程的技術服務。目前,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在內蒙古已初具規模。

  科技支撐,用最適合的技術種出更多的糧

  繁忙的收獲季已經結束,但通遼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鎮紅星村的種植大戶朱向永還忙碌在自家的田間地頭。

  “今年我種了1343畝玉米,採用的是玉米密植滴灌高產技術,種植密度達到了近6000株,平均畝產達到了1133.52公斤。比去年每畝增產300多斤,而且省水、省肥、省藥。僅種玉米這一項,我家就有純收入90多萬元。”朱向永樂呵呵地說。

  今年秋收之際,通遼市農牧局邀請農業農村部有關專家,對全市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片、千畝方、百畝田進行測產。結果顯示,通遼市科爾沁區錢家店鎮前西艾力村1.35萬畝玉米,平均單產達到1087.93公斤﹔開魯縣開魯鎮飛機場村千畝示范區,平均單產達到1227.58公斤,分別創造了東北春玉米區萬畝、千畝單產紀錄。

  朱向永有著多年的種植經驗,一直摸索著高產的“竅門”,但讓他真正受益的還是農業科技。朱向永的地塊也成功實現了千畝“噸糧田”的高產目標,成了當地的高產典型。這次單產帶來的“驚喜”,更增加了他種糧的信心。

  今年,通遼市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深入合作,在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優質高效增糧等項目的支持下,大力推進節水增糧,積極推廣玉米密植高產精准調控技術模式,通過選用耐密抗倒品種,大小壟種植、精細整地、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技術強化田間管理,實現了玉米的優質高產。

  今年,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強化對重點項目技術支撐。對全區優質高效增糧千畝示范片、綠色高質高效糧油菜示范旗縣、黃河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進行了跟蹤指導和技術服務。還組織實施了10個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和一批農業科技創新儲備重點項目,建設示范基地578個,示范面積達270萬畝。通過技術集成,旱地大豆、水稻、北方春油菜均創了高產新紀錄,打造了多個玉米和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的高產高效典型,遴選出2個淨作大豆和3個不同類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高產田塊參加全國高產競賽。

  與此同時,在加強專家指導上下功夫。年初分作物確立了自治區專家指導團隊,分作物設立推廣和科研雙首席工作制,聯合地方技術專家組遴選高產技術、審定實施方案、全程包片指導,幫助種植戶解決實際問題。還加強集成創新,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配套,探索糧食生產高質高效技術,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今年,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遴選推廣了36項重點種植業技術,制作各類科普視頻80多個,在全區范圍內組織農牧民培訓,35萬人次的種植戶得到了農業技術培訓,大大提升了農牧業技術的推廣應用水平。特別是對大豆套種玉米和擴種油菜任務旗縣進行了全覆蓋技術培訓,為全面完成國家擴種大豆油料任務奠定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得到國家專家組的認可。

  綠色發展,用新技術實現生態與豐收雙贏

  在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永聯村科技小院綜合試驗示范園區,記者看到了示范區內圍繞“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控膜減污”四控技術的應用。

  園區由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集中流轉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郝存林介紹,示范基地內圍繞四控技術開展了中化水溶肥水肥一體化技術、機械側深施技術、玉米統防統治、新型玉米田除草劑替代技術、膜下滴灌、厚地膜、降解膜、地膜回收技術。實現畝均化肥用量減少37.4%、農藥用量減少25%,灌溉水使用量減少30%,地膜回收率達到81%,玉米畝增產150斤,增收150元以上的目標。

  “我們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等部門的40名技術人員組成專家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重點開展沿黃灌區典型鹽鹼區域特色優質作物控肥減排和綠色生態高效技術研究、移動式黃河水澄清滴灌設備應用技術、5G+智慧引黃滴灌技術等11項技術,對黃河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作了積極探索。”內蒙古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員傅曉杰說。

  目前,內蒙古已建成277個病虫鼠害監測點,強化監測預警。大力推廣生物防治、生態調控、理化誘控、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更換標准扇形噴頭,推廣高效低風險新型農藥、增效噴霧助劑,實施農作物病虫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各4800萬畝以上,提升了農作物病虫害防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據農情統計,全區農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積達1.83億畝次,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挽回糧食損失達70多億斤,有效實現了“虫口奪糧”保豐收。

  在科右前旗居力很鎮紅鑫種植專業合作社,“赤眼蜂大戰玉米螟”讓合作社負責人李英輝難掩喜悅。“玉米螟是造成玉米減產的元凶,嚴重影響玉米產量和質量。而赤眼蜂就像是生物防治領域的‘尖兵’,通過把卵產在玉米螟的卵中,從而消滅玉米螟的幼虫。採用這種生物防控技術,每畝僅投入3塊錢,成本低、效果好、簡便易行,還能代替化學農藥,真是一舉多得。”李英輝說。

  據介紹,今年合作社種植玉米3200畝,採用赤眼蜂防控玉米螟技術,大大降低了玉米螟蛀莖率、蛀穗率和折稈率。與未投放赤眼蜂對照田相比,平均每畝減損增收50公斤以上,每畝增加收入100元以上。這項技術使合作社增加收入32萬元,減少農藥使用量近100公斤。

  自治區農牧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胡有林說:“豐收的密碼在科技,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我們將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技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構建強有力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為農牧民生產提供更優質更有效的技術服務,為內蒙古農牧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岳鴻鈞)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