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鄉建設再添一把火加一把柴

陳昊(中)入戶走訪。
前些天,興安盟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葛根敖日都嘎查駐村第一書記陳昊忙壞了:在這個收獲的季節,他幫助秋收困難村民搶收農作物,聯系幫扶單位、企業等購買嘎查農產品,幫助農牧民增收﹔馬不停蹄入戶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工作、對嘎查所有旱廁和水廁進行摸排,希望能盡快改善老百姓的人居環境。每一天,陳昊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絕不“虛度”。
陳昊是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黨政辦信息科科長,是土生土長的科右中旗人。2021年10月,在得知學院幫扶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葛根敖日都嘎查后,他主動請纓回到家鄉擔任嘎查第一書記。陳昊說:“作為家鄉人幫助自己的鄉親致富,那是首當其沖的責任。”10月11日,陳昊開始了同嘎查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生活。
來到嘎查后,陳昊了解到,楊德勝二隊還沒有通上水泥路,農牧民日常出行非常不便,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想富,先修路。陳昊立即與嘎查兩委、村民代表等商議,同時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項目資金,最終為嘎查修通了3公裡水泥路。
剛到嘎查,基礎設施建設是陳昊最關注的。近年來當地雨水充沛,嘎查的4個村由於地勢較低極易形成內澇,導致農牧民糧食歉收。了解情況后,陳昊第一時間制定修建護田壩方案,並積極申請資金協調建壩,又幫助老百姓解決了一道難題。一件件實事紛紛落地,村民們高興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我們嘎查來了個負責任的好書記!”
“嘎查轄有4個自然屯、5個隊,共440戶、1259人,脫貧戶71戶、161人,低保戶52戶、98人,五保戶2戶、3人……”這些數據都深深印烙在陳昊腦海裡。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駐村一年來,他的民情日記記錄著嘎查農牧民的生活情況和大事小情:“今天來到楊德勝一隊包海龍家中。包海龍今年61歲,妻子65歲,家中有14頭牛、32畝地、100多畝草牧場,他們靠著勤勞的雙手讓家裡條件好起來了。”這是他今年3月7日的民情日記。駐村一年來,他堅持入戶調研,了解群眾收入,協助嘎查開展動態調整﹔入戶調解群眾糾紛,協調鄰裡關系等。
產業振興是激發鄉村振興的源動力。作為一名高校教師,陳昊充分發揮工作優勢多次協調各類產業技術培訓,組織觀摩活動,為嘎查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技術支撐和專家力量。今年5月,他邀請自治區養殖專家達來寶力格博士來到嘎查,就肉牛養殖品種改良、規模擴大、品牌打造等對農牧民進行專業指導﹔7月,他又組織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4位優秀教師來到嘎查,舉辦助力鄉村振興暨“石榴籽同心筑夢”新型職業農牧民技能培訓班,詳細指導農牧民各項種養殖技術。每次專業培訓,農牧民都積極與專家們溝通,請教各類種養殖問題,氣氛熱烈,效果很好。
駐村一年來,陳昊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如今,嘎查農牧民每每碰到難題,都會想起他們信任的“陳書記”。
根據學院安排,陳昊的駐村時間還有一年。這一年,陳昊又給自己制定了幾項工作目標:選擇幾項適合嘎查發展的產業,提升嘎查集體經濟﹔培育2名“曉景式”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幫助部分農牧民提升學歷﹔制定2023年嘎查“五大振興計劃”……
“我想為家鄉的鄉村振興事業再添一把火、加一把柴!”這位自治區“擔當作為好干部”陳昊堅定地說。(記者 劉志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