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通遼這十年”:工業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2022年11月09日08:53 | 來源:通遼日報
小字號

  十年來,全市工信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工業經濟呈現有規模、有質量、可持續的良好態勢,完成了一份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歷史答卷。

  這十年,是通遼市工業從鏈條發展邁向集群發展的十年。引進培育了錦聯鋁材鋁合金板帶箔、創源超強高韌鋁合金等大型電解鋁企業,電解鋁產能從2012年的95萬噸增加到2021年的265萬噸,增長近三倍﹔引進聯晟新能源材料哈茲列特連鑄連軋生產線和單雙零鋁箔、旭陽球形鋁粉及鋁銀漿等項目,壯大鋁后加工產業,鋁后加工產能從2012年的55萬噸增長到281萬噸,增長五倍,鋁基新材料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聖雪大成、華北制藥、華曙生物、開藥集團等一大批玉米生物產業鏈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產品從最初的10多個增加到目前的13大類200多個,其中小品種氨基酸產能佔到世界的40%﹔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2021年,新能源裝機 696.8萬千瓦,比2012年裝機增長了一倍以上,佔全部電力裝機的49.5%,在全區位列第三,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能源示范市,龍馬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園等產業鏈龍頭企業的落地,為通遼市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按下了快進鍵。經安、和誼、和碩等鎳合金企業的入駐,培育了通遼市鎳合金產業,鎳合金產能已達50萬噸﹔蒙藥產量佔全國的50%以上,被命名為“中國蒙醫藥之都”。

  這十年,是通遼市工業從分散發展邁向集約集聚的十年。工業園區發展經歷了從粗放低端向集約精細的轉變,原來的16個工業園區、23個區塊整合為6個工業園區、11個區塊,並全部升級為自治區級園區,主導產業由20個調整為12個,產業集群效果顯現。

  這十年,是通遼市工業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的十年。全市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固定寬帶用戶達到82.8萬戶,是2012年的3.4倍,移動寬帶用戶達到310.74萬戶,互聯網普及率為100%,2016年被國家工信部、發改委評定為“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全市5G基站已達3131個,基本實現了主城區、重點物流園區、工業園區、重點旅游區、大型礦區“五區廣覆蓋”。

  “十八大”以來,市科學技術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扣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工作,為通遼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21年度,通遼市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6.2億元,同比2019年、2020年分別增加4.1億元、1.48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0.44%,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研發投入經費和強度連續兩年實現大幅增長﹔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台發展到21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14家增加至44家、增長2.1倍,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增加至58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提升至494件,每萬人擁有1.74件,同比增長1.34倍。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300%。成功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3個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園區。

  這十年,通遼市堅持以創新主體培育為引領,高新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58家、專精特新企業17家。這十年,通遼市創新平台建設數量再創新高,目前共有市級以上創新平台272家,其中自治區級以上創新平台218家。這十年,通遼市科技項目謀劃量質齊升,共謀劃實施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500余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等連續實現零的突破,中央引導地方科技專項獲批項目數量為11項。項目成果應用不斷走向高端,近年來,共榮獲自治區級以上科技進步獎45項,其中“東北地區旱地耕作制度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和“風沙災害理論與防治技術應用”兩個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記者 邵南)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