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塞北糧倉”更加豐盈
——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內蒙古貢獻④

豐收的田野。記者 李新軍 攝
【學報告】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為新時代內蒙古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穩住“基本盤”,守好“壓艙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為內蒙古確定的戰略定位,扛起責任擔當,牢記囑托前行,奮力推進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內蒙古是全國5個耕地保有量過億畝的省區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優質畜牧區、黃金奶源帶。10年來,內蒙古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打造形成奶業、玉米2個千億級和肉羊、肉牛、馬鈴薯、葵花籽等10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內蒙古糧食產量連續4年突破700億斤、居全國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草食牲畜存欄突破7000萬頭隻,羊肉、牛肉、牛奶、羊絨產量分別約佔全國的1/5、1/10、1/5、1/2。內蒙古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
更壯闊的征程已經開啟。面向未來,內蒙古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為國家提供更多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供給,把更多“蒙字號”農畜產品源源不斷輸向全國。
如何讓“塞北糧倉”更加豐盈?今天,我們邀請到相關部門負責人、基層工作者和相關專家,請他們說說下一步怎麼干?
【大家談】
建優建強“糧倉”“肉庫”“奶罐”“絨都”
說起加快推動內蒙古由農畜產品產量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自治區農牧廳黨組書記、廳長牧遠認為,要聚焦聚力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以“擴大數量、增加產量、提高質量”為重點,全方位、高標准構建現代農牧業發展體系,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建設農業強國作出貢獻。為此,要從五個方面發力: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夯實農牧業發展根基,加強高標准農田、設施農牧業、飼草基地建設,扎實推進奶業率先振興,力爭2025年糧食產量穩定在750億斤以上,肉類產量超過340萬噸,奶產量達到1000萬噸以上,2035年產能穩步提升。
構建農牧業融合發展體系。持續抓好玉米、奶業2個千億級和10個百億級產業,著力推進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等重點產業鏈發展,強化精深加工,補齊冷鏈物流短板,推進現代產業園、產業集群、產業強鎮建設,塑造“千裡草原、萬頃牧場,生態內蒙古、綠色好味道”總體品牌形象,不斷增強農牧業競爭力。
構建科技裝備支撐體系。大力推進種業振興,推進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畜牧養殖重點環節機械化水平,積極引育各類人才,推動國家級創新平台建設,為農牧業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
構建新型農牧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牧區改革,鞏固和完善基本經營制度,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支持社會化服務發展,把更多小農牧戶引入現代農牧業發展軌道。
構建農牧業綠色發展體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積極推進草畜一體化,持續開展產地環境淨化,守好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底線,為中國人的飯碗增添更多綠色優質食品。
穩步提升農畜產品核心競爭力
對於如何全面助力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呼倫貝爾市副市長梁勁鬆表示,近年來,呼倫貝爾市充分發揮生態、綠色和資源優勢,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精心組織農牧產業增量增質行動,統籌耕地保護、奶業振興、草業發展、龍頭培育等措施一體發力。圍繞大豆、玉米、飼草、牛奶、肉牛、肉羊等重點產業及黑木耳、甜菜、馬鈴薯等特色產業,堅持“呼倫貝爾大草原”市域公用品牌引領,穩步提升農畜產品核心競爭力、供給保障力。
截至目前,呼倫貝爾市糧食生產實現“十連豐”,產量持續保持在120億斤以上,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擴種任務高質量完成。牲畜存欄連續14年穩定在1000萬頭隻以上。羊草、苜蓿等優質人工飼草種植達到72萬畝。伊利高端有機乳制品9條生產線全部建成並投產運營,日加工產能達660噸。塞尚乳業超高溫滅菌稀奶油、純牛奶等產品成功上市並獲得良好反響。呼倫貝爾農墾集團以三河牛鮮乳生產的特色風味奶酪獲得廣泛好評。全市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69家,主要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為68%。
下一步,呼倫貝爾市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找准定位、選准方向、瞄准重點、抓准產業,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貢獻呼倫貝爾力量。
做實規模化品牌化生產經營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赤峰市巴林右旗巴彥琥碩鎮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鎮黨委書記於彩欣說,近年來,巴彥琥碩鎮始終以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目標,探索出以肉羊養殖和特色種植為主導產業的農牧業發展模式,助力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下一步,巴彥琥碩鎮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堅持推進畜牧業規模化發展,盤活養殖資源,推進公司化養殖和生態家庭牧場建設,打造標准化養殖基地﹔推進農牧業規模化經營,引導農牧民通過轉包、出租等形式流轉土地,將土地經營權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實現連片發展,規模經營﹔堅持注重質量安全,完善種養業生產標准,建立並推廣從原料到產品的標准化生產技術規程,確保高產、優質、安全、生態農畜產品供給﹔著力打造名優品牌,鼓勵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進行“三品一標”認証,推進品牌化生產經營,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形成品牌效應﹔推進農畜產品市場化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畜產品加工產業,推進加工園區建設,開發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農畜產品。
【專家說】
內蒙古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沙詠梅:以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內蒙古農牧業現代化
種好“塞外糧”,豐盛“中國碗”。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已成為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絨都”,“蒙字號”產品暢銷全國各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讓我們的奮進目標更加明確、前進路徑更加清晰。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村的繁榮富強、農民的安居樂業,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新征程上,我們要乘勢而上,繼續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構建現代農牧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要推進農牧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台階。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畜產品供應﹔優化農牧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提升農牧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進農村牧區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聚焦聚力全產業鏈,推進特色優勢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發展。要打造集生產、加工、流通、科技、服務、品牌為一體的現代產業集群。聚焦農牧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不斷優化產業布局。立足縣域布局特色農畜產品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強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全過程抓好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建設。
發展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紅火。(記者 韓雪茹 李玉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