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寧城縣:大棚裡的高科技

2022年10月15日08:0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金秋時節,走進寧城縣大城子鎮智慧農業示范園區,佔地450畝的棚區宛如一片銀色的海洋。棚室內,地上一排排無土栽培的番茄紅得像晶瑩剔透的紅寶石。明明是長在地上,為啥叫無土栽培呢?原來這些番茄都長在椰糠上,全靠滴灌輸送水份和營養。這種椰糠保水透氣,不易滋生病菌,可再生利用。無土栽培是現代農業的創新模式,而智慧農業則給鄉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科研人員開發了一個設施蔬菜栽培數字系統和管理平台,俗稱“種植大腦”。“種植大腦”根據在棚室安裝的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土壤EC值等多個傳感器傳輸的數據,通過智能風機、水肥一體機、智能打藥機等智能終端實現棚室溫度調控,精准灌溉、施肥,預測蔬菜病虫害發生期,並提出解決方案。“種植大腦”記錄了產品從種到收的所有信息,讓溯源農產品優質優價。

  園區開展“種子工程”建設,園區企業已對接多家歐洲知名番茄育種團隊,對共計30多個口感番茄新品種進行了初步篩選。還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旗下一家企業合作進行番茄“深愛”系列品種田間試驗,推動口感番茄在寧城落地。企業研究員蘭宇介紹,這個園區是集科研、生產、育苗於一體的智慧農業示范園區,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較,可節水40%、節肥30%、節藥40%、省工50%、提高產量46%以上、優果率提高15%,每年每畝可增產番茄10000斤,按2元/斤價格計算,純收入增加20000元。

  寧城縣招商引智是逼出來的。經過20年的發展,全縣設施農業面積達到51.5萬畝。但是目前出現了土壤板結、不能連作、用水量大等諸多問題,成為設施農業的攔路虎。為了設施農業的轉型升級,大城子鎮人民政府依托上級財政扶貧資金支持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園區,園區項目一期工程佔地200畝,投入扶貧資金1352萬元,建成智能溫室12棟、大跨度無后牆溫室2棟、連棟塑料大棚4棟,二期工程佔地250畝,投入資金3500萬元,54座生產用日光溫室,均已投入使用。

  目前,園區周圍已有80多戶農戶運用這種智慧農業模式。大城子鎮瓦中村村民宋華,2018年兒媳因患大病做手術花費30余萬元,家庭經濟困難。他是第一批進入園區務工的,每個月能收入4500多元。“去年我用學到的新技術,在兩個大棚內種植,用全自動控制精准施肥灌溉技術,每個棚室收入高出1萬多元。”他面露喜色。大城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錢龍玉介紹說,下一步,該鎮將在所有新建項目推廣應用智能化種植管理模式,對傳統農業進行全面升級改造,為產業振興裝上科技引擎。(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王塔娜 通訊員 張紹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