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小河沿文化:西遼河文明的重要過渡期

2022年09月08日09:5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彩繪尊形器。

彩繪尊形器。

彩陶鳥形壺。

彩陶鳥形壺。

哈啦海溝墓地出土的彩陶。

哈啦海溝墓地出土的彩陶。

雙耳彩陶尊。

雙耳彩陶尊。

骨簪。

骨簪。

哈啦海溝墓地出土的骨簪。

哈啦海溝墓地出土的骨簪。

  小河沿文化是以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小河沿鄉(現四道灣子鎮)的南台地遺址而得名。

  距今5800年前后,在長江下游、黃河中下游和西遼河流域社會文化發展比較先進地區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西遼河文明與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一道,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從西遼河流域文明進程看,紅山文化晚期率先進入初級文明社會,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邁入高級文明社會,而小河沿文化代表了西遼河流域從紅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過渡階段,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

  小河沿文化的發現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介紹,西遼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總體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諸多優勢因素被夏商融合吸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紅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過渡階段,小河沿文化的探索和發掘,是該地區考古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1921年,考古學者在發掘遼寧錦西沙鍋屯洞穴遺址時,發現了具有小河沿文化特點的陶器。1938年出版的《赤峰紅山后》一書中,收集了在赤峰四道井子等地點採集的陶器,其中有小河沿文化的繩紋筒形罐、彩陶豆、彩陶缽等。此后一段時期,這兩處出土的小河沿文化遺物均被納入到紅山文化的范疇中。直到1960年,在赤峰市敖漢旗新惠鎮的石羊山和石虎山,發現一座小河沿文化的墓葬,發掘者指出,墓中出土的一組陶器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與以往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存在差異。

  1973年,遼寧省博物館、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敖漢旗文化館聯合調查沙通沿線的古遺址時,發現了小河沿文化聚落。次年,考古學者發掘敖漢旗小河沿鄉南台地遺址后,學術界才對這類遺存的文化內涵和時代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並將其命名為“小河沿文化”。

  此后,在敖漢旗小河沿等地陸續發現和辨認出一些晚於紅山文化、早於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遺存,但真正對這類文化遺存較深的認識,則是在翁牛特旗大南溝墓地的整理過程中取得的。

  代表性遺址 大南溝墓葬群

  “大南溝墓葬群是1977年發掘的,最先發現墓葬群的是大南溝生產隊一位姓陳的羊倌,他把在山坡上撿到的被水沖出來的石環、石斧、蚌飾等大概10多件文物交到了昭烏達盟文物工作站,引起了考古隊的重視。”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說。郭大順今年85歲,專注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考古、史前玉器、文化遺產保護,發現並主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保護和規劃。他回憶,當年大南溝墓葬群所在山坡,曾一度被辟為耕地,又多年撂荒,水土嚴重流失,山坡下部多條溝壑縱橫,造成大部分基葬遭到破壞,有不少基葬已露出基擴,部分基葬的人骨、隨葬器物也被水沖出。1977年7月至10月,考古隊先后對77座基墓組織了三次清理發掘,揭露面積約2000平方米。

  大南溝墓葬群是小河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存,主要分為兩處墓地,第一墓地所在地稱石棚山,第二處墓地所在地稱老鷂富梁,兩處墓地在墓葬形制、隨葬器物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特點。墓葬形制皆土坑豎穴式,隨葬器物大體可分為陶制生活用具、石骨制生產工具和石蚌制裝飾品三類。“兩處墓地各墓都沒有疊壓或打破關系,墓地分區、區內分行、行內墓間有頭有尾的墓地情況,是十分難得的完整資料。也由於缺乏疊壓和打破,隨葬器物的組合變化又比較大,在整理初期我們遇到了不少困難。”郭大順說,直到1980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在赤峰市召開的內蒙古考古學會期間看了一部分材料,找到了墓葬排列順序與器物演變序列相一致的線索,提出“應以墓葬分布為依據進行器物比較”的觀點。

  大南溝墓葬群出土的物質資料極其豐富,用於生活和裝飾的器物,其演變特征主要體現在由盆到盂的變化,彩陶花紋由鱗紋到雷紋,筒形罐向大口深腹罐演變及罐上交叉繩紋向方格紋演變。墓葬出土的工具反映了當時男女分工明確,隨葬農業生產工具和手工加工工具的墓全部為男性墓,隨葬紡輪的一律為女性墓,男女雙人合葬皆出現在墓地形成過程的中段以后,葬式並未突出地表現出從屬關系,隨葬器物也無大差別。郭大順認為,在此時期男子在社會生產中已佔有絕對優勢,但男女社會地位最多處在一個轉變過程中。

  郭大順說,大南溝墓地遺存對於研究紅山文化的分期及其起源直到演變去向這一全過程,包括它向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過渡,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與同時期其他文化交流承繼

  在內蒙古地區,小河沿文化的代表性遺址,除大南溝墓地外,還有哈啦海溝墓地。哈啦海溝墓地位於赤峰市元寶山區元寶山鎮四合村哈啦海溝,南北長約60余米,東西寬約40余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200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市博物館、赤峰市元寶山區文管所等單位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伍,全面揭露了該墓地。

  張亞強是哈啦海溝墓地考古隊的一員,他介紹,哈啦海溝墓地文化性質比較單一,全部屬於小河沿文化,在哈啦海溝墓地共發現小河沿文化時期的墓葬51座、祭祀坑1個,墓室結構為土坑豎穴或洞穴,有墓前用火燒墓坑的習俗,葬式有單人仰身屈肢葬、男女合葬等,男性墓多隨葬生產工具,並有束發、佩戴項環和臂環的習俗。哈啦海溝墓地是赤峰地區繼大南溝墓地之后發現的又一處比較完整的小河沿文化時期的墓地,它的發現發掘為小河沿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實物資料,豐富了小河沿文化的內涵。

  據了解,燕山以北地區經過正式發掘的小河沿文化遺址和墓地有南台地遺址、白音長汗遺址、克什克騰旗上店遺址、大南溝墓地、哈啦海溝墓地和石羊山石虎山墓地等,燕山以南地區發現的雪山遺址、鎮江營遺址、張家園遺址、午方遺址、姜家梁遺址和中賈壁遺址等文化遺存當中,同樣發現具有小河沿文化特征的遺存。但燕山南北小河沿文化的內涵和命名問題,學術界仍無定論,有學者認為小河沿文化應主要分布在燕山以北的遼西地區,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燕山南北發現的小河沿文化遺存屬於同一個考古學文化。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趙賓福在其所著《關於小河沿文化的幾點認識》中提到,小河沿文化與紅山文化在時間上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小河沿文化的年代下限可能晚於紅山文化,但從考古類型學的角度觀察,它的年代上限並不一定晚於紅山文化,兩者之間的共同因素,包括彩陶、壺類器等應是彼此借鑒、相互影響的結果,而非直接的承襲關系。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張星德通過對小河沿文化陶器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小河沿文化陶器就器形及紋飾來源分為4群,即來源於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廟子溝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基本構成了小河沿文化的主體內涵,是小河沿文化的直接來源,大約在紅山文化中期二者融合成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伴隨著紅山文化消亡,小河沿文化進入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張星德說。

  “關於小河沿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文化內涵的爭論,學術界雖然討論了多年,但還是有不小的爭議。但無論如何,小河沿文化與同時期其他文化間表現出來的交流與承繼是顯而易見的。”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連吉林說,厘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創中華文明的歷史過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方法,小河沿文化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見証,在探究多民族共創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意義重大。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丁寧)

  (本版圖片由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敖漢旗博物館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