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達拉特旗:“駿馬”奔出綠色幸福路

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庫布其沙漠中段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從空中俯瞰,由19.6萬塊藍色光伏板拼接形成的駿馬圖形,宛如一匹在茫茫黃沙中任意馳騁的駿馬,將產生的太陽清潔能源不斷外運。
曾經的庫布其沙漠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風起明沙到處流,沙壓房子人搬走。沙蓬窩窩沙蔥菜,養活一代又一代。”,代表著當地居民生活的不易。經過數十年來幾代人不懈努力,種草治沙,庫布其沙漠逐漸煥發了新的活力。而如今,這匹藍色的“光伏駿馬”又帶動當地群眾走上了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幸福路。
133天建成300兆瓦沙漠光伏電站
“沙漠裡建光伏電站,難度巨大,作為全國第三批光伏領跑者基地之一,2018年6月30日,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動工,並於當年12月17日實現一次性全容量並網發電。其中,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投資建設了達拉特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1號和4號項目,開創了133天建成300兆瓦沙漠光伏電站的先河。”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達拉特光伏電站負責人苗瑞軍介紹。
據悉,該項目榮獲了2018年中國能源項目創新獎,2021年,還榮獲國家優質工程獎,是全國首個陸地光伏國優項目。
作為國內最大的沙漠光伏電站,“駿馬電站”還經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証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板圖形電站。“我們充分利用與周圍低矮植被、黃沙間的色差,由19.6萬塊光伏板組成一匹奔騰的駿馬,寓意‘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苗瑞軍說。
“自投運以來,項目已累計輸出綠電23.12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省標准煤7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85萬噸。同時,我們採用‘林光互補’模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在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的同時,推動沙漠生態治理,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的效果,截至目前已累計治沙1.6萬畝。”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李國儉告訴記者。
板上發電 板下修復 板間種植
金色的庫布其沙漠和排列有序的藍色光伏板交相輝映,紫穗槐、楊柴、檸條、沙柳等綠色植被點綴其間,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今在光伏板的“藍海”間,“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綠色發展模式正悄然形成。
“電站在光伏陣列間種植紫穗槐、黃芪等經濟林,在光伏板下種植沙生灌草植物,實現防風固沙和生態修復,保護光伏陣列間地面免遭風沙侵蝕,這樣在防風固沙、保護光電設備的同時,還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總經理張利華說,“光伏板既能發電,又能擋風,改善板下植物的生存環境。”
為推動基地升級發展,當地還以高頭窯煤礦疏干水為水源,通過水質提升工程,將煤礦疏干水變為基地產業用水,使沙漠生態修復及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沙漠有機農林、沙漠特色旅游等多產業高效結合,從而延長光伏產業發展鏈條。
未來,當地還將建設配套儲能設施,實現源網荷儲結合,通過實施“光伏發電+沙漠治理+生態修復+農林種植+旅游觀光”等多級支撐的“沙漠經濟先導區”建設,將光伏產業與沙漠有機農業、沙漠特色旅游和推動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讓老百姓錢袋子鼓起來、好日子火起來。
智能化運維 對電站“健康”了如指掌
沙漠環境畢竟惡劣,如何確保“駿馬電站”馳騁自如?
“‘駿馬電站’全部採用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這些年我們和華為有較多合作,設備用起來質量好、更省心。”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蒙西新能源達拉特光伏電站安全專工李帥錕說,“這些設備比如智能IV診斷技術,就可以像CT掃描一樣快速了解電站‘健康’狀況,在主控室一鍵掃描,半小時就能發現不同的問題,精准監測每一個組塊,讓我們的平時運維更加准確、輕鬆。”
華為公司相關技術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華為組串式逆變器的多路MPPT設計,較傳統集中式逆變器,可帶來更多發電量,同時華為無易損件、自然散熱等成熟技術,也讓逆變器在場站的高溫和風沙環境中仍穩定可靠運行,不容易發生故障。
“我之前在外地上學工作了很多年,如今返回家鄉,成為了電站的一名檢修工作人員,除了對光伏板進行日常清洗維護的同時,還能依托板下經濟發展養殖業,隨著環境越來越好,來旅游的人也多了起來,我們家還開辦了農家樂,發展餐飲業,收入越來越高,日子越過越紅火。”達拉特旗昭君鎮柴登嘎查牧民趙金龍告訴記者。
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從人沙相爭到人沙共生。以“駿馬電站”為代表的光伏治沙模式正向更多沙漠地區推廣,用科技的力量讓當地群眾生活得更幸福、讓漫漫黃沙煥發綠色新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