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會“呼吸”的“海綿城市”翩然而來

透水路面、魚鱗式樹穴、下沉式廣場……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阿爾泰游樂園和成吉思汗公園兩座毗鄰而建的公園,通過海綿生態網絡構建,使這片“海綿”公園區成為首府市民消夏好去處﹔
徜徉在呼和浩特草原絲綢之路文化主題公園,黃藍相間的彩色透水路面和各種海綿技術與景致融為一體,讓這裡岸綠水清景更美﹔
不久前剛建成亮相的呼和浩特市小草公園,精妙的設計獲得廣大市民點贊。“小草公園入口處就是一個大型的雨水花園,地形高低錯落,雨季來臨會形成天然草溪,紫色鳶尾花交相映襯,蘆葦燈點綴其中……”
增加城市綠地率、豐富城市生態系統,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立足實際,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和推動建設安全城市、韌性城市的重要舉措,一座從海綿城市建設著眼,切實改善老百姓的城市生活品質和質量的生態之城正在不斷形成。
2021年7月9日,呼和浩特市入選內蒙古自治區首批海綿示范城市。前不久,作為內蒙古唯一入圍城市,呼和浩特市入圍“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將獲中央財政11億元的資金支持。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在城市建設中,呼和浩特市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發揮城市水生態服務功能、引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與水環境治理、河湖長制、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內澇治理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系統推進。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建成5大片區、55.8平方公裡“海綿”區域。
作為海綿城市的重要載體,海綿路網建設是打造會“呼吸”城市的重點之一。 “海綿路採用的透水混凝土鋪裝可以減少直接由城市管道系統排入自然水體的地表徑流,能減輕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減輕水體污染。”呼和浩特市市政建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安曉軍介紹,“同時,還能使雨水快速滲入地下,還原地下水,保持土壤濕度。防止路面大面積積水,夜間不反光,增加人們出行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同時調節城市空間的氣溫和濕度,改善城市熱循環,緩解熱島效應。”
據了解,呼和浩特市區管道多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鋪設。為加快更新改造地下管網,呼和浩特市在建設海綿城市時,並不是推倒重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進行減負,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制定出建設地下管網以及綠地方案,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針對路面硬化指數過高窨井過少、排水管道管徑過小、排水速度過慢,一些路面坡度過大、低窪處排水不暢,排水管線太少等問題,呼和浩特市不斷探索建設地下管廊式排水系統,逐步取代傳統直埋式管網等灰色設施設備。其中,總投資9.75億元、全長4.74公裡的丁香路綜合管廊完工后遇到大雨不再積水,雨天一樣暢通行駛。按照規劃,到2030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長度將達到264.04公裡。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大力推進海綿型公園和綠地等“海綿體”的建設。園林部門在規劃設計上充分考慮雨水滲蓄和利用功能,因地制宜設置雨水調蓄設施,採用雨水花園、透水生態鋪裝、下凹式綠地和植草溝等方式,注重植物選配的生態性和結構的合理性,形成喬、灌、地被自然多層次合理配置的植物群落,從而提高綠地對雨水的滯留與疏滲作用,增強公園、綠地系統的城市“海綿”功能。
目前,呼和浩特市具備海綿城市特征的城市生態公園星羅棋布,口袋公園、節水型綠地隨處可見。今年,呼和浩特市將打造10條海綿道路示范街道、8個海綿化改造示范小區,目前,部分項目已在施工中。
接下來,在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工作中,呼和浩特市將全市一盤棋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實現城鄉共進,全域推進示范,保障三年示范期工作目標一一落地實現,為首府市民打造一個高彈性應對雨水、“清新明亮、藍綠交織”的“海綿城市”。 (記者 劉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