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打通鄉村振興裡的“快遞路” 促進全面釋放“快遞進村”活力

媒體見面會現場。人民網 寇雅楠攝
人民網呼和浩特6月15日電 (寇雅楠)6月15日,由內蒙古自治區郵政管理局組織召開的鄉村振興裡的“快遞路”新聞媒體見面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據介紹,今年1-5月份,全區快遞企業預計攬收包裹將達到1億件,同比增長6%,其中有30%左右的業務來自農村。快遞業務投遞量預計完成5億件,同比增長6%,其中有近40%包裹要投遞到村,農村牧區居民月均使用快遞達7件,平均每個人每4天就會收發到一個快遞包裹。
疫情正在改變農村牧區生產生活方式,網絡直播、短視頻社交、社區團購等新平台的出現,加速了居民對鄉村生產的優質農副產品網購的消費熱情。逐步完善的城鄉一體化的寄遞流通網絡,有效地解決了很多農產品滯銷的問題。
2月20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出台的《2022年堅持穩中求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中明確指出:對實際發生的快遞進村業務服務,按照每單不超過0.3 元,由各盟市制定實施差異化后補貼政策,打通快遞末端“最后一公裡”。
據了解,為推動各盟市盡快落實政策,內蒙古郵政管理局以人員成本、運輸成本等45個指標維度為依據,對全區不同地區、不同模式下的“快遞進村”平均單件成本進行了測算,下發了《內蒙古自治區“快遞進村”差異化補貼政策成本測算指導意見》。同時,各盟市重點推進商務、鄉村振興等部門的政策下沉銜接,力爭將“快遞進村”補貼政策特別是村級綜合快遞服務站點建設納入到鄉村振興年度考核體系,與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政策形成互補,搭建快遞進村、出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補貼體系。當前已有包頭郵政申請資金230萬元、阿拉善韻達申請資金400萬元、清水河郵政申請資金418萬元等企業已納入縣域商業體系建設項目庫。
內蒙古郵政管理局以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為重要舉措,以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鄉村振興為根本目的,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工作推進中,全行業始終堅持‘快遞末端是行業發展的根基’這一理念,圍繞‘優化服務網絡、融合資源要素、服務農牧產業’的工作思路,深化‘市-縣-鄉-村四級快遞服務網絡體系’建設,強化‘統一部署、深度調研、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的工作路徑,快遞服務網絡能力不斷夯實,快遞服務深度顯著增強,服務‘鄉村振興’效果明顯。”內蒙古自治區郵政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莉說。
據悉,目前,全區共有規模以上快遞物流園區28個,80個旗縣中有75個旗縣建立了旗縣級快遞物流集散中心,778個蘇木鄉鎮實現快遞服務網點全覆蓋,全區11071個建制村中,已通快遞的建制村數量達10156個,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91.74%。
隨著全區寄遞物流體系網絡的不斷完善,郵政快遞企業服務農村電商發展效果更加明顯。1-5月份,全區共培育興安盟大米、赤峰小米、巴彥淖爾葵花籽等全區快遞企業服務現代農業項目26個,實現業務量508.33萬件,業務收入1.39億元,拉動就業人數4807人,帶動農業總產值11.05億元。通過整合郵政、快遞、電商、物流、傳媒等專業優勢資源,打造了內蒙古郵政快遞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特色模式和長效機制,郵政業成為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建設農村冷鏈體系,是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據王莉介紹,目前行業自建冷庫面積共計2萬平方米,內蒙古郵政分公司已形成呼和浩特至北京、沈陽等7條省級冷鏈專線,實現全國118個城市次日遞、200個城市隔日遞。順豐投入兩架全貨機,京東增開十余條航線,全區形成800余條線路組成的全程冷鏈網絡。
同時,自治區郵政快遞企業利用自有電商平台造勢而進、乘勢而上。涌現出內蒙古郵政“郵牧飛羊”、內蒙古順豐“牛羊鳴天下,順豐領鮮”“草原有隻我的羊”和內蒙古京東“羊帆起航,京東鮮到”等提供全程冷鏈解決方案的牛羊肉寄遞項目。近年來,自治區主要郵政快遞企業年均可運輸寄遞牛羊肉6萬噸,產值近40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