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不斷完善兒童福利事業——

社會悉心關愛  兒童幸福成長(有溫度的舉措  暖民心的行動①)

本報記者  吳  勇
2022年04月26日07:1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要實施更多有溫度的舉措,落實更多暖民心的行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近年來,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兜住民生底線、補齊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書寫了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本版今日起推出“有溫度的舉措  暖民心的行動”系列報道,展示各地在辦好民生實事方面採取的暖心舉措、取得的積極成就,敬請關注。

  

  2014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在這裡入住的兒童。在模擬家庭,習近平總書記向代養媽媽握手問好,充分肯定這種撫養方式﹔在宿舍,鼓勵聾啞女孩王雅妮和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閆志淨好好學習,學業有成,並伸出大拇指向她們學習啞語“謝謝”。

  8年過去了,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軟硬件環境煥然一新,孩子們的學習、娛樂、理療等設施設備不斷完善,還建起了多媒體互動訓練和多感官治療康復室,一批又一批孤棄兒童在福利院健康生活、幸福成長,最終成為有用之才。

  當年的小姑娘

  成為特教老師

  談起8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對自己的鼓勵,王雅妮記憶猶新。她說:“每當困難的時候,我就會想起總書記的話,也讓我更加堅定了想當一名教師的理想,用我的耐心和愛心來感恩社會。”

  如今,當年的小姑娘已經成為一名特教老師。王雅妮的成長經歷,正是廣大殘疾兒童在各界關懷下幸福成長的生動寫照。

  2002年,3歲的小雅妮被送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在這裡,她有了“代養媽媽”,有了兄弟姐妹,有了對她生活學習關心關愛、無微不至的老師。在這裡,小雅妮學會了手語,學會了讀書認字。慢慢地,“長大后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在她幼小的心靈扎根。為了實現理想,她在身邊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克服困難,堅持學習。

  2014年夏天,雅妮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完成了初中課程的學習,並順利進入學校的職業高中繼續學習。“小雅妮的動手能力特別強,她喜歡工藝美術,喜歡美容美發,我們就盡力提供條件,幫助她學習自己喜愛的專業。”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邢慧強說。

  2019年3月,學有所成的雅妮和昔日的老師們成了同事,成為一名特教老師。一直擔任語文教師的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呂越告訴記者,“殘疾學生心理上和身患殘疾的教師更為親近,孩子們都把雅妮當做知心大姐姐,願意和她交流,她也是很多孩子的榜樣。”

  現在,社會對殘疾兒童的呵護和關懷,更加細致入微。

  雅妮小時候,由於聽力感知缺陷比較嚴重,加之外界干預介入晚,雖然參加過語言訓練,但收效甚微。“現在,我們盡量讓聽障學生盡早植入人工耳蝸、參加語言訓練,用多種手段引導孩子練習,讓更多的孩子具備說話能力。”呂越說。

  很多殘疾兒童在社會的關懷下,成長為有用之才,開始反哺社會。

  “社會的關愛,讓我的夢想成為現實。今后,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殘疾孩子盡早接受教育。讓他們長大后能像我一樣,自力更生、回報社會。”雅妮說。

  模擬家庭養育

  因人施教施策

  雅妮的幸福成長,受益於一種叫做“模擬家庭”的撫養方式。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肯定后,這種撫養方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模擬家庭”撫養模式中,每個小家庭都有一對真實的夫妻,擔任孩子們的爸爸媽媽。爸爸白天正常上班,“全職媽媽”則負責照顧孩子們的日常起居,還有一名教師參與輔導孩子們生活習慣的養成和文化課學習,一家人像普通家庭一樣生活。

  如今,雅妮但凡在生活和情感方面遇到問題,都會先跟她的“代養媽媽”訴說。

  被雅妮稱為“武媽媽”的武文俊回憶說,“雅妮上學時,還沒有桌子高,一轉眼都參加工作了,我特別有成就感。”兒童福利院小家庭式的養育模式,讓所有工作人員和孩子之間建立了非同尋常的感情聯系。

  2014年后,福利院擴大了小家庭養育模式,進一步細化形成了單元式、模擬家庭、公寓式、小家庭、醫護結合等5種養育類別,還把兒童按照年齡、身體殘疾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劃分成5類,創立了“5+5”精細化養育模式。

  孩子們在福利院期間,都能享受到貫穿始終的個別化、標准化、專業化的特殊教育、醫療救治和康復訓練,因人施教施策,直到離開福利院,社會安置工作完成才告一段落。

  “安置分為三種:家庭收養、滿18周歲的輸送到社會福利院、具備自力更生能力的走上社會。這其中,家庭收養是最理想的、最成功的辦法,而孩子0到3歲是最合適的被收養年齡,所以我們創新工作方法,力求讓所有到福利院的孩子都能‘幼有所育’。”武文俊說。

  目前,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有4個“模擬家庭”,16個幼兒在模擬家庭中接受代養媽媽爸爸的養育輔導。“這是為了能在他們幼年時期,養成更加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盡快找到合適的領養家庭,像普通孩子一樣成長。”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院長米紅瑞說。

  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殘疾率達到98%。“對於這樣的孩子,找到願意領養的家庭比較困難。我們把對孩子的養育、康復、治療等工作精准到每一個個案,因人施教,提高孩子被領養的可能性。”米紅瑞說。

  近年來,福利院逐步配備了電動起立床、醫用跑步機、減重步態訓練儀、言語吞咽訓練儀等理療設備,服務重度腦癱兒童。2020年起,兒童懸吊康復工作站、職能輔助移動機器人、心理健康智能評估系統等一批智能康教設備被用於孤棄兒童的能力素質提高。由全院持証教師共同創編的《特需兒童韻律操》院本教材,被推廣為統編教材。

  仁愛關愛之心

  呵護兒童成長

  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對兒童特別是孤兒和殘疾兒童,全社會都要有仁愛之心、關愛之情,共同努力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這一重要指示精神,為“幼有所育”指明了方向。

  目前,呼和浩特全市有孤兒234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266名,留守兒童125名,困境兒童4993名。按照政策,集中供養孤兒保障標准為每人每月2000元﹔社會散居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標准為每人每月1700元。通過生活補貼的精准發放,兜牢了困境兒童生存發展的底線。

  “社會大家庭的關愛,讓這些無力生存的孩子們有了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副局長李瑞俊說,“從兒童福利院走出的孩子們,有的上了大學,還有的創業成功。我們期待,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關愛下,能夠有越來越多的兒童成長為可造之才。”

  不光是困境兒童得到了各種幫扶,普通家庭幼兒的養育條件也同樣得到了持續的改善。

  據介紹,截至2021年底,呼和浩特市有幼兒園443所,在園幼兒7.2萬人。全市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50.02%﹔普惠性在園幼兒佔比84.41%。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通過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移交,借助部分現有民辦幼兒園資源,採取租賃、回購等方式加以整合利用,增加公辦園37所。各級政府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3年來,全市投入建設資金10億多元,新建、改擴建幼兒園20所。

  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22年開始,將以旗縣區為單位編制幼兒園布局規劃,把普惠性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兒童福利科科長成紅明介紹,自2019年起,呼和浩特市每年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社會組織購買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服務。2021年,購買服務資金投入力度大大增加,對排查出的困境兒童,逐人建檔,精准評估,開展普惠式服務,全市構建了有專業度、有能力、有保障、有溫暖的未成年人保護網絡,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26日 13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