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綠 春山可望

4月,草木蔓發,內蒙古大地涌動的綠意噴薄而出。
用高壓水管在已經扎好的草方格裡打好孔,把梭梭苗一棵棵種進去,再把沙土踩實……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烏蘭布和沙漠腹地,人們忙碌著,一行行、一簇簇泛著新綠的梭梭在黃色沙土上綿延向遠方。
從3月底至今,磴口縣發動群眾5000多人次,種植梭梭苗300萬棵,各類果樹、楊柳等喬木10萬余株。沙區、農業園區、嘎查村、城市街道,到處是新植的苗木,到處是忙碌的身影。
在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陶爾廟嘎查義務植樹點,一條條沙障鋪展在大地上。順著沙障,新種下的1500畝楊柴扎根沙地,孕育著綠色的希望。連日來,烏審旗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廣大農牧民積極投身義務植樹造林活動中,為5000畝沙地披上了綠裝。
人們不會忘記,這個位於毛烏素沙漠腹地的小城,曾經沙海茫茫,以寶日勒岱為代表的治沙人在這裡掀起了一場綠色革命,10萬畝流動沙丘被封固,近6萬畝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林草蔥郁的草牧場。今天,治沙精神仍在這片土地上延續,綠色依然在這片土地上蔓延。
內蒙古橫跨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境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庫布其幾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烏珠穆沁五大沙地,生態建設任務艱巨。自1981年我國通過《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以來,內蒙古共有3.9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植樹總量超過20億株,累計建立義務植樹基地3800多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目前的23%。
山川更綠,家園更美。庫布其沙漠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蘇木山從荒山變成綠嶺,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白二爺沙壩12萬畝荒沙變成綠色海洋,成為全國聞名的防沙治沙典范。
全民義務植樹,不僅創造了一個個綠色奇跡,也使植綠、愛綠、護綠的理念深入人心。
4月7日,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520名機關干部走進庫布其沙漠腹地,在光伏發電應用領跑基地種下8000余株苗木﹔4月12日,伊金霍洛旗7000多名干部職工齊上陣,栽植樟子鬆、山桃2萬多株,在阿聖線沿線筑起綠色屏障。阿拉善盟以“全民植樹美家鄉,低碳環保踐於行”為主題,計劃完成義務植樹85.6萬株,重點推動15個嘎查示范村及城鎮周邊等綠化美化建設……
北疆大地春潮涌。從城市到農村牧區、從荒山到大漠、從園區到廠礦,一場全民參與、綠化祖國的行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據測算,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蓄積量,可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內蒙古林地、草地、濕地總碳儲量為122.10億噸,其中林地碳儲量為60.82億噸,是名副其實的“碳庫”。
今年,內蒙古計劃完成造林200萬畝以上,種草1100萬畝以上。“植”此青綠,春山可望!義務植樹的大幕已經拉開,一個更加美麗的內蒙古在奮進者的手中呼之欲出。(記者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