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巴彥淖爾

 臨河區:呵護碧水藍天淨土 繪就幸福底色

2022年04月14日16:51 | 來源:黃河金岸魅力臨河
小字號

天朗氣清、空氣常新、惠風和暢、綠草如茵……如今的臨河市民,在感受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充分享受到了清水綠岸、藍天白雲的生態福祉。近年來,臨河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建、治、管”並重,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取得積極成效。

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天是藍的,空氣是清新的,每天早晨一出門,感覺心情特別舒暢,這幾年臨河的變化可是真大!”今年,剛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的大學生劉洋說。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臨河城區共監測空氣質量365天,其中優良天數303天,優良率為83%……這個藍天保衛戰“成績單”的背后,是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是臨河區各部門持續在大氣污染防治上發力取得的成果。

近日,筆者來到曙光鄉晨光村七組72歲的村民賈栓家走訪,在聊起平房接大暖改造工程時,賈栓老人臉上滿是笑容,“自從接上大暖,不僅省去了打炭、倒灰這些麻煩事,最主要的是空氣也變好了,你看看現在這天多藍,空氣多好,以前自己燒炭的時候,要是遇上個沒風天,院子裡多會兒也一層煙,哪能有這好空氣了。”

散煤污染一直是影響空氣質量的一大難題,近年來,臨河區通過“冬病夏治”,採取平房區集中供熱改造、實施城郊接合部煤改電清潔能源改造項目、保障民用潔淨煤供應等措施,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取締任務,散煤銷售點實現“清零”,2021年,城郊接合部煤改電清潔能源改造項目共安裝設備3030台,為打好藍天保衛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前一趕上逢年過節、結婚典禮、工地開工時,人們總習慣燃放煙花爆竹,以示慶祝。然而,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有害氣體及金屬氯化物的粉末,不僅會污染空氣,甚至引起人體呼吸系統疾病。

為遏制燃放煙花爆竹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臨河區發布《臨河區關於禁燃煙花爆竹的通告》,將禁燃禁售工作納入網格化管理,做好堵源截流工作,並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平台,及時曝光典型案例,營造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如今,在全區各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群眾的大力支持下,禁售禁燃煙花爆竹工作已取得明顯成效。

臨河區作為農業大區,過去農民每年秋收后都會把不需要的秸稈在地裡直接放火燒掉,容易引發火災不說,還污染空氣。為持續改善當地大氣環境質量,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臨河區先后發布了《臨河區秸稈禁燒工作方案》《關於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燒荒、焚燒垃圾)的通告》等文件,嚴格管控秸稈焚燒違法行為。同時堅持疏堵結合的原則,完善扶持政策,拓寬利用渠道,最大限度地實現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確保秸稈禁燒工作落到實處。

在此基礎上,各部門大力整治建筑(拆遷)工地揚塵污染、重點工業企業異味污染、餐飲油煙污染、柴油貨車污染等環保突出問題,持續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努力打造天清氣爽的怡人環境。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近日,兩千多隻天鵝齊聚多藍湖,場面非常壯觀,它們翩翩起舞,聚集在一起悠閑地在水面上游來游去,或低頭覓食、或引頸高歌,它們的叫聲在河面上此起彼伏,仿佛奏響了春的交響曲。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魚類資源、讓這裡成為了鳥兒的“天然庇護所”和“營養倉庫”,不僅白天鵝,赤麻鴨來了、大灰雁來了,那些不知名的珍稀鳥兒也來了……

近年來,臨河區對所轄區域內11個鄉鎮(農場)182條(個)河湖渠溝的上下游、左右岸進行了梳理,確定了三級責任河(湖)長名錄,總河(湖)長由區委書記擔任,落實各級河(湖)長共288名,形成每條河流、每個湖泊有人管、有人盯、有人干的網絡體系。2021年至今,累計巡河(湖)1825次。

“將收集的地下水與雨水加以淨化后二次利用,可用作小區綠化澆灌、景觀池補水以及路面保潔用水。”臨河區金川街道辦事處社區工作人員說,他們還通過在宣傳欄張貼節水宣傳海報、定期在業主群宣傳節水知識、入戶宣講等方式,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牢固樹立節水意識。為確保飲用水安全,臨河區始終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目前2個城鎮水源地和8個鄉鎮水源地已全部建立水源地保護管理檔案,做到“一源一檔”動態更新,還制定了水源地規范化整治方案,8個鄉鎮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正在施工。與此同時,通過大力推動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加強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明顯改善的集約節約發展之路。

2021年,臨河城市地表水監測9個斷面,各斷面水質均達到上級要求的考核目標﹔地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黃河水廠水源地水質為Ⅲ類,達到考核要求,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扎實推進“淨土”保衛戰

巴彥淖爾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黃河灌溉水量充足,被譽為“塞外糧倉,天下廚房”,而種地產糧離不開優質的土壤,對此,臨河區多舉措開展“淨土”保衛戰,守護“希望的田野”。

說起“淨土”保衛戰,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四控”行動。近年來,臨河區深入開展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控”行動,不斷在肥料使用上下功夫,改變肥料配方,推廣新型肥料和有機肥,實施水肥一體化,既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証了土壤環境,又促進了農產品品質提升,一舉多得。

“種了這麼多年地,一直就稀裡糊涂的上肥,也不知道是缺的了還是上的多啦。”烏蘭圖克鎮和平村九組農戶雷飛說,自從2019年開始使用配方肥,配肥站給他的地“對症配肥”,田裡的土質好了,農作物的產量也提高了。“測土配方就是根據農民地裡取得的土樣,通過智能配肥機分析土壤中氮、磷、鉀、PH值、有機質的含量,合理配比肥料,既有針對性又可實現控肥增效,最重要的是對土壤不會有破壞。”烏蘭圖克鎮中國農資測土配肥臨河區中心站負責人賈雁斌介紹。截至目前,臨河區有20家智能配肥站功能,推廣應用配方肥43萬畝,新型肥料95.6萬畝,機械側深施完成33.6萬畝。2021年,增施有機肥面積85萬畝,新增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0.42萬畝。

在控肥的基礎上,打好“淨土”保衛戰同樣離不開控藥這一重要環節。為了保護土壤環境,臨河區上線農藥追溯監管系統,實行農藥銷售台賬管理,嚴格管理禁限用農藥,推進生物、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目前270家農藥生產經營企業已納入農藥管理全程可追溯體系。“農民購買限用農藥實行實名制,農藥使用完后,農藥瓶由政府統一回收,然后統一處置。”一家限用農藥經營商告訴筆者,在施肥過程中所採用的水肥一體化技術,也為控肥上了雙保險。目前,臨河區建立“控藥減害”示范區8個,持續開展廢舊地膜回收行動。

擦亮底色,逐綠而行。生態環境的改善,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系統工程,沒有終點,隻有新的起點。今后,臨河區將繼續堅持系統治、全面治、徹底治,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水平,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臨河力量。(劉歡)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