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內蒙古准格爾旗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

蒲公英花開金燦燦(走特色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 陳沸宇 翟欽奇
2022年03月17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早春時節,黃河南岸,生機勃發。內蒙古鄂爾多斯准格爾旗的黃河岸邊,低矮的群山之間,幾座大棚整齊排列。大棚內溫暖濕潤,金黃的小花開得滿地。金黃之間,白色的絨球高低錯落,微微搖晃。一旁,幾個村民手持小刀和麻袋,低頭彎腰忙碌著。

“這是今年第三茬蒲公英。大棚裡種植蒲公英,成本低,難度小,產量穩,收益高,真正是‘旱澇保收’。”大棚裡,內蒙古鄂爾多斯准格爾旗紅台子村黨支部書記王軍義正忙著和村民們採收新一茬蒲公英。

“蒲公英是我們村的致富法寶。”王軍義算了一筆賬,“大棚裡種蒲公英,一畝一年能收兩萬多斤,這就是近5萬元。一個村民一年可以種四到五畝蒲公英,在全部收購的情況下,每人每年可以獲得20萬元的收入。”

准格爾旗地處鄂爾多斯高原東側,梁卯山區較多,相對海拔較低,加之東北兩面均沿黃河,土壤濕潤,適合蒲公英等山野菜的生長。再過一段時間,到了蒲公英的花期,山間連綿的綠色之中,金黃的小花星羅棋布,蔚為奪目。微風吹來,無數白色絨球於空中散開,漫山遍野,恰如飛雪。

“沒想到,這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也能賣個好價錢。”村民錢金蘭說,“幾年前,有合作社到村裡收購蒲公英,兩塊錢一斤。”錢金蘭隨即上山去挖,當天就採了幾十斤。

獲得了實惠,錢金蘭立馬在自家大棚種起了蒲公英,“種起來可容易了,病虫害也不怕,不用買種子和化肥,一年就能長七八茬。”

收完了蒲公英,王軍義招呼村民們裝車,准備把這些蒲公英送到錢金蘭剛剛提到的合作社——准格爾旗准露山野菜加工專業合作社。

整潔寬敞的車間裡,成噸的蒲公英進入流水線,經過清洗、擠壓、殺菌、調配,最終被灌裝成一瓶瓶飲料。這種飲料入口微苦,略有回甘,是一種頗為新奇的味道。

合作社負責人王子義介紹,飲料即將發往上海、廣州等城市。“我們的蒲公英飲料在南方城市的銷量特別好。我們現在主要做的是代加工,將來我們想加大力度打造自己的品牌。”王子義說。

談及為何要開發蒲公英飲料,王子義笑著說,“在我們這兒,蒲公英漫山遍野到處都是。有一次,我在網上偶然看到蒲公英的藥用價值,就隨便摘了一株嚼了嚼,一開始挺苦,但嚼著嚼著還有點甜。於是就動起了腦筋。”

在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的幫助下,王子義的合作社開發出了蒲公英飲料、蒲公英濃縮汁、蒲公英茶等系列產品。不僅在當地收獲好評,還賣到了各一線城市。“蒲公英是一種健康食品,這符合當代人的健康飲食需求,尤其受到老年群體的歡迎。”王子義說,合作社的產品,自己和家人也都在喝。

隨著產品銷路的穩步拓展,王子義的思路開始向產業上游延伸。

“一開始,我請村民到山裡挖蒲公英,我來收購。后來發現這樣效率太低,質量也參差不齊。”於是,王子義自己開了一畝地,種起了蒲公英,“效果非常不錯,我就開始向村民們推廣。”

眼下,在准格爾旗,蒲公英採摘、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鏈正逐漸形成,目前已覆蓋當地19個行政村,受益農戶達1.2萬多人,平均每戶增收3000元。王子義說,“銷售穩步增長的情況下,來年我們准備增加原材料收購規模,年產能力爭取翻一番。”

近年來,准格爾旗將深化農企利益聯結機制作為農牧業重點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鞏固訂單合同、股份合作、服務協作、流轉聘用等利益聯結方式。把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培養成產業鏈上的“合伙人”。

“預計到2025年,准格爾旗的蒲公英人工種植面積將達到200畝,帶動6000戶農戶增收。”准格爾旗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喬治說,“我們要大力支持相關企業、合作社的協調發展,爭取將產業做大做強,做出名牌,確保特色和綠色產業的良性發展。此外,我們還將做好蒲公英等山野菜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實現規模化與集約化管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主品牌。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03月17日 第10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