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察布集寧區:15分鐘,“圈”出幸福一刻

所謂“15分鐘便民生活圈”,指的是以住所為中心點,在步行15分鐘的范圍內,可解決出行、購物、休閑、教育、就醫、養老、就餐、辦事等方面的基本服務,能夠滿足上班族、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等不同群體的日常生活,構建無障礙、人性化的步行系統,形成安全、舒適的宜居環境。
烏蘭察布市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如何建設?在打造便民生活圈方面又有哪些新探索?跟隨筆者來到集寧區常青街道各社區,走進這個充滿溫情的“圈”。
黨建引領 讓社區更有溫度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加,如何豐富老年人的業余文化生活,成為社區工作的重要內容。東長青社區根據轄區居民實際需求,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載體,於2021年7月正式成立了老年大學社區教學中心。
教學中心堅持黨建引領,以“文養結合”理念為支撐,以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為主線,依照居民“點菜”,黨組織“下單”,包聯共建單位、社會組織以及志願者“送單”的模式開展工作。先后開辦葫蘆絲班、巴烏班、手風琴班、舞蹈班、聲樂班、國學班等10多門課程,專兼職志願者教師10余人參與其中,受益學員達千人,深得廣大居民群眾喜愛。
63歲的江燕華是社區舞蹈隊的隊長,自從社區成立了教學中心,她和她的隊員們就成了舞蹈室裡的常客。“我們都是轄區內的居民,社區為我們老年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場地,這裡寬敞明亮,設施齊全,我和我的老姐妹們最喜歡來這了。”江燕華高興地說,“現在來社區參加各種活動的居民越來越多,場地供不應求,社區為我們排了班,我們隊每周可以來三天。”
另外,教學中心在寒暑假期結合居民實際需求,開辦“七彩假期”托管班,也成為兒童青少年的課外樂園,已被列為集寧區的品牌項目。
運用紅色教育資源,“板凳課堂”講黨史、聆聽老黨員的入黨故事﹔聯合轄區幼兒園,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積極組織學員參與社會活動,不斷擴大老年教育的廣度和深度……無論從形式還是到內容,東長青社區將社區教育覆蓋到了轄區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方方面面,成為“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重要延伸。
志願服務 讓社區更趨完善
越是健全的社區,往往越注重殘疾人群的生活體驗。東沙河社區轄區內有殘疾人100人,其中肢體殘疾居多。2019年,東沙河社區“殘疾人溫馨家園”正式揭牌,開始為殘疾居民提供服務。
在“殘疾人溫馨家園”,社區定期開展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使殘疾人廣泛參與社區文化、教育、體育、科普等各項活動,豐富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為他們平等參殘與社會生活創造條件。社區內還設立了棋牌室、休息室、康復器械室、便民服務角等功能區,為殘疾人提供溫馨和諧的休閑娛樂環境。
張利琴是東沙河社區的一名社工兼志願者,每周五,她都會來到社區的“愛心理發角”,為居民提供免費理發服務。常來理發的趙彥老人稱贊道:“社區服務好、態度好,我們非常滿意!”同時,東沙河社區與集寧區殘聯、天宇職業培訓學校聯合開展殘疾人手工紡織技能培訓班,扶助殘疾人發展生產,過更好的生活。
華寧社區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整合7支志願服務隊,成立“心貼馨”志願服務聯盟。聯盟依照居民提出心願、志願服務隊列出服務內容、7支志願服務隊對照心願開展志願服務行動的“三張清單”模式,展開包括公共事務、扶孤助弱、社會應急、文體活動、青少年成長等在內的各項志願服務。
“通過整合志願服務隊,進一步提高了社區服務效率,轄區內居民的幸福指數和對社區工作的滿意度也隨之提升,也進一步豐富了‘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社區內容。”華寧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道。
自治智治 讓社區更具活力
做好社區工作,必須帶動居民共同參與到社區建設管理中。東長青社區堅持以黨組織為引領,居委會自治管理,業委會依法運作,物業公司專業服務,業主有序參與,推動破解小區治理難題,切實實現小區“八個全覆蓋”,即網格治理全覆蓋、黨組織全覆蓋、自治組織全覆蓋、業(住)委會全覆蓋、物業服務全覆蓋、志願服務全覆蓋、包聯共建全覆蓋、法律援助全覆蓋。
以鐵東佳園小區為例,2019年,為維護廣大業主權益,社區牽頭組織全體網格長,召開全體業主大會,783名業主參與投票,選舉產生了首屆鐵東佳園業主委員會。截至目前,小區業委會已收取小區公共區域廣告費46000元,利用此費用制作了小區樓層指示牌1446個,便民信息公告欄120個。真實實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居民的事情居民說的算。
以東長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圓心,以一定時間內步行行走的距離為半徑,5分鐘便民圈內,有幼兒園、洗浴住宿、健身廣場、大型超市、衛生服務中心等﹔10分鐘便民圈內,有游泳館、健身館、私人門診、公共衛生間、移動和聯通營業廳等﹔15分鐘便民圈內,有學校、銀行、惠民園、大型醫院等。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便民超市、星羅棋布的健身場地、五花八門的美食購物、林林總總的生活消費……密布其中,為這個“15分鐘便民生活圈”賦予更多商業氣息與城市活力。
除了居民日常所需,社區內還提供多種公共服務事項的綜合辦理業務,如公益性崗位招聘、失業金申領及發放、特困人員認定、養老機構備案、退役軍人補助金發放、三胎及以上子女申報、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關系轉移等等,居民不出小區,就能辦理多種養老及社保業務,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及殘疾人來說,無疑節省了很多時間與精力。
此外,社區內還成立了司法中心,聯合轄區派出所、司法所開展各類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活動,進一步滿足居民法律便民需求。
“15分鐘便民生活圈”不僅僅是集中的便民設施與服務,更是一個城市想要塑造的新型美好社區,它讓每個居民都能享受到便利、舒適、高質量的生活細節,享受到社會主義發展帶來的互惠成果。(張曉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