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本網專稿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及體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

2021年12月06日08:26 | 來源: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小字號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及體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加強新時代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工作,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精神,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如下工作措施。

一、創新勞動教育模式

1.優化勞動教育課程設置。大中小學要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每周安排不少於1課時開展勞動教育並計入周課時,每月安排1天開展社會勞動實踐或校園勞動服務。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圍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勞動法規等開設專題必修課,不少於16學時。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可在已有課程中專設勞動教育模塊,也可專門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本科階段不少於32學時。

2.明確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各盟市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依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結合實際分學段落實勞動教育重點內容要求。小學低年級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開展勞動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和勞動安全意識,讓學生感知勞動樂趣、愛惜勞動成果﹔小學中高年級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開展勞動教育,讓學生體會勞動光榮、養成勞動習慣、學會合作勞動﹔初中兼顧家政學習、校內外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安排勞動教育內容,開展職業啟蒙教育,讓學生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勞動品質﹔高中階段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讓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培養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職業院校結合專業特點,提高職業勞動技能水平,培育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普通高等學校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就業創業能力,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和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主動作為的奉獻精神。

3.拓展勞動教育實施途徑。注重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等學科,融入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融入普通高等學校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加強對學生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合法勞動等方面的教育,強化勞動品質培養。注重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通過舉辦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勞動項目實踐等形式,將勞動教育與學生個人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豐富勞動體驗,提高勞動能力。注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體現勞動文化,通過制定學期勞動任務清單、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校園文化。

二、深化體育教學改革

4.強化體育教學。嚴格落實學校體育課程開設剛性要求,將《體育與健康》課調整為一至六年級每周5課時、七至九年級每周4課時,鼓勵高中階段學校增加到每周3課時,保証學生每天校內1小時有效體育鍛煉時間。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要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逐步提高體育課學時學分,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加強體育課程建設,注重大中小幼相銜接,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游戲活動,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高中階段體育課程進一步發展學生體育運動專長,特殊教育學校要探索開發適合殘疾學生的體育課程。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學校每周安排1次足球、跳繩或其他項目的特色體育課程。大力推廣“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構建教會、勤練、常賽學校體育教育體系,教會學生科學鍛煉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等專項運動技能。學校要積極引導家長合理安排學生課余生活,讓孩子每天抽出1小時開展體育鍛煉。

5.完善常賽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持學校體育競賽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定位,積極引進、開發普及性、趣味性、集體性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球類運動、冰雪運動、沙地運動、水上運動、體操和跳繩等項目,構建以班級、學校為參賽單位,以主客場和賽季積分制為主要組織形式的聯賽體系。學校要在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比賽的基礎上,每年舉辦學生運動會或體育節,讓學生享受競賽樂趣,更加牢固地掌握專項運動技能。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大力推廣武術、摔跤、射藝、棋類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並融入學校體育競賽機制。積極引進、承辦全國學生體育賽事,按規定獎勵在全國學生體育競賽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師生。發揮好學生體育協會和社團組織作用,推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競賽。

6.健全人才培養體系。推廣校園足球改革經驗,加大籃球、排球、田徑等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和示范學校建設力度。推進青訓人才體系建設,通過定期、定向、定點組織體育夏(冬)令營選拔性競賽活動,引導各地各校建立高水平俱樂部或運動隊,打通運動隊、運動員在一定范圍學校間合理流動的“綠色通道”。優化拓展自治區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布局,推動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與中小學體育競賽相銜接,深化招生、培養、競賽、管理等制度改革,強化運動員文化教育,構建大中小學一體化的體育人才培養和發展體系。

三、完善美育工作體系

7.改進課程教學。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嚴格執行小學音樂、美術課每周各2課時,初中音樂、美術課每周各1課時的剛性要求﹔小學一至六年級可在美術課中、初中階段可在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中,每雙周安排1課時的書法課。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藝術游戲活動﹔義務教育階段在開好音樂、美術、書法課程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舞蹈、戲劇、影視等藝術課程,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高中階段開設多樣化藝術課程,增加藝術課程的可選擇性﹔職業教育將藝術課程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開設拓展性藝術課程﹔高等教育階段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學生修滿規定學分方可畢業。深化教學改革,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教學模式。

8.豐富實踐活動。建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藝術實踐“勤練”機制,以班級、年級、院系、學校為單位,廣泛開展合唱、合奏、合誦、課本劇、集體舞、藝術實踐工作坊和博物館、非遺展示傳習場所體驗學習等群體性藝術實踐活動。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成立合唱團,每周利用課余和零散時間舉辦1次合唱活動。建立學生“常展(演)”機制,每年舉辦1次全區大中小學生藝術專項展示。深化“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引導學生豐富審美體驗、提升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文化觀。推進“內蒙古學校美育石榴籽計劃”,加強高水平學生藝術團建設,遴選優秀學生藝術團參與重大演出活動和省域、國際交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校)和自治區級美育示范校建設,實施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實驗縣等綜合改革試點。

9.提升專業水平。加強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豐富美育資源。支持藝術特色普通高中學校建設,鼓勵中等職業學校藝術類學科發展,提升相關專業教學水平和文化課質量。改革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錄取模式,不斷優化生源結構,切實解決“速成應試藝考”問題。加強藝術類學科專業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依托“雙萬計劃”爭創國家級一流藝術類專業點。改進高校藝術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啟動全區美育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創建高師優質院系(專業),開展藝術師范專業師生基本功展示與交流活動。鼓勵高校探索公共藝術課特聘教授制度,組建一批自治區級高校美育名師工作室。

四、建立健全評價機制

10.建立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把勞動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規范評價程序和方法,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建立勞動清單制度,明確學生參加勞動的具體內容和要求,開展勞動教育過程監測與紀實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

11.改進體育評價機制。依據國家課程標准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從青少年基礎身體素質、基本運動知識和技能出發,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將初中學生平時體質健康水平測試結果納入中考體育成績。2025年,將中考體育考試分值提升至80分。

12.完善美育評價機制。把中小學生學習音樂、美術、書法等藝術類課程以及參與學校組織的藝術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業要求,將藝術類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將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納入初、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2025年,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分值為20分。

五、健全協同育人機制

13.建立家校社融合的勞動教育協同機制。構建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會全方位支持的“勞動+”協同育人機制。學校可適當布置家庭勞動作業,建立家庭勞動任務清單和家庭勞動小檔案,指導學生堅持完成家庭勞動小崗位任務。家長要配合學校履行勞動教育責任,指導、督促孩子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社區勞動。各級政府部門和群團組織要協調引導企業、農場等組織履行社會責任,為學生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和公共場所等參加志願服務、開展公益勞動創造條件。鼓勵高新企業為學生體驗現代科技條件下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提供支持。

14.發展體教融合的學校體育工作協同機制。教育行政部門會同體育部門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賽事,共同建立分學段、跨區域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共同制定青少年運動員選拔標准、注冊管理辦法和等級管理辦法,共同建設青少年體育賽事管理平台,共同建設各類青訓體系和青訓隊伍,實現對青少年運動員的共同注冊、共同選拔、共同管理、共同參賽、共同認証,形成青少年體育賽訓協同育人機制。建設全區統一的教練員、裁判員管理系統,健全體育教師、教練員遴選、培訓、考核、認証等管理機制,全面提升體育教師和兼職教練員業務水平。支持和鼓勵專業運動隊、職業體育俱樂部定期組織教練員、運動員到學校指導。

15.健全宣教融合的學校美育工作協同機制。完善學校與宣傳文化部門、文藝團體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校校協同、校所協同、校企協同、校地協同的創新培養模式。鼓勵學校與少年宮、社會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合作開設美育課程,建設中小學美育實踐基地。支持藝術類高校(院系)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定向精准幫扶美育基礎薄弱地區。

六、強化支撐保障

16.強化師資保障。各盟市要結合實際制定勞動教育教師和體育、美育教師隊伍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按編制和課時標准配備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教師、教研員。鼓勵勞動模范、企業技術能手、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勞動教育教師,鼓勵經培訓考核合格的優秀教練員、高水平運動員兼任體育教師,鼓勵優秀文藝工作者等人士兼任美育教師,鼓勵小規模學校通過“一師多校”走教等模式開展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教學。健全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教研體系,建立專兼職教研員互補機制。分類完善符合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教師工作實際的考核評價和職稱評聘辦法,暢通職業發展通道,確保與其他學科教師享受同等待遇。

17.強化設施保障。各級政府要統籌制定拓展勞動教育實踐場所行動計劃,對閑置校舍、校園或現有中小學綜合實踐基地、青少年校外實踐教育活動場所進行改造升級,依托符合條件的工業、農牧業、服務業、科研院所或職業學校建立相對穩定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鼓勵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適合殘疾學生特點和特殊教育規律的勞動教育實踐場所。把學校體育、美育設施列為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制定和實施學校體育、美育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好配好教育教學所需場地設施、器材設備。把農村牧區學校體育、美育設施建設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小規模學校配備必要的功能教室和設施設備。加強高校體育、美育場館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地方共建共享。

18.強化經費保障。各級政府要調整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統籌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支持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工作。鼓勵各地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中小學提供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教育教學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發展,多渠道增加投入。

19.強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安全風險防范管控機制。學校要加強對師生的安全教育,切實保護學生身心健康和安全。科學評估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實踐活動風險,完善應急與事故處理機制,鼓勵和提倡學生辦理意外傷害保險,保障教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

七、加強組織領導

20.落實工作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地要建立加強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健全統籌協調機制。結合推進義務教育階段“雙減”工作,將開展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活動作為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

21.加強督導評估。將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教育工作納入教育督導評估范圍,督導評估結果作為對黨政領導班子及有關領導干部履行教育職責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衡量區域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作為對被督導部門和學校及其主要負責人考核獎懲的依據。

22.營造社會氛圍。加強對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工作政策的宣傳解讀,及時總結推廣經驗做法,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支持學校勞動教育和體育、美育工作的良好氛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