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通遼市: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2021年11月30日09:19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生態建設見成效。

霍林郭勒礦山治理成果。

通遼市新城區。

通遼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心懷“國之大者”,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生態通遼”“美麗通遼”,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協同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

深化改革 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果

“十三五”期間,通遼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抓緊抓實,認真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不斷深化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改革,強化執法監管,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底色和成色,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

五年來,通遼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著力建成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的綠色城市。截至2020年,全市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33天,優良天數比例達91%,較上一年度提升4.2個百分點。PM2.5濃度34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17微克/立方米,6項污染物綜合指數為3.37,較上一年度下降4.8%,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質級別保持穩定,轄區內西遼河和鬆花江兩大流域水質優良比例得到顯著提高。轄區內無土壤污染問題突出區域,土壤、核與輻射環境狀況總體安全,污染狀況總體可控。

緊盯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碧水藍天保衛戰。實施燃煤污染專項整治、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等措施,分區施策改善了環境空氣質量。全市火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1台總計737萬千瓦,佔總裝機容量的87.4%,完成48家燃煤供熱企業151台鍋爐的煙氣治理。主城區及城關鎮10蒸噸以下燃煤小鍋爐整治全部實現清零,城市建成區原煤散燒總量削減。嚴格實施揚塵污染防治措施,城市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逐年提高。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建污水處理廠2座,13家污水處理廠全部實現一級A排放標准。污水處理“三低”問題提前解決。轄區內西遼河、鬆花江流域達到考核目標,實現穩定好轉。完成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提前完成“十三五”重金屬總量減排任務。全市醫療廢物安全處置能力達17.4噸/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全部得到及時、有序、安全處理處置。累計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制村208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以督察整改為導向推進生態環境全面治理。為高標准推進中央、自治區環保督察整改任務,組織實施礦山生態治理、河流斷面整治、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煤田火點治理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實施重點工程項目20余個,累計投資達23.2億元。投資7億元的全國首例電解鋁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示范工程穩定運行,技術項目榮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霍林河露天煤礦恢復治理項目投資達4.1億元,生態恢復治理面積達14913畝,成為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先進典型。

全面部署 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保工作再上新台階

2021年,通遼市全面部署“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重點任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新進步,美麗通遼邁上新台階。

堅定不移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深入推進水氣土污染防治工作。推進北部地區電解鋁行業無組織排放綜合治理工作,實施電解鋁企業無組織排放技能改造,完成技術改造項目45項。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建設遙感監測站及平台,檢測車輛12萬余台次。4個旗縣市區完成高污染排放禁行區的劃定並向社會公開。加強非道路移動源監管,全市非道路移動機械已編制登記車輛數為2675台。推進原煤散燒治理,推動清潔爐具替代。積極組織開展各旗縣水污染防治項目申報工作,有序開展水源保護區調整劃分及工業園區依托城鎮污水廠處理污水的可行性評估工作。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快推進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強化在線監測。初步構建全市污染地塊環境管理體系,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強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開展固體廢物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工作以及危險廢物安全專項治理行動,積極推進危險廢物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

持續推進中央、自治區環保督察整改未完成任務。截至目前,2016年和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中涉及通遼市的46項任務均已完成整改並銷號。2019年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涉及通遼市的26項整改任務已完成整改25項,剩余1項正在整改中。

有序開展“雙碳”及溫室氣體減排工作。完成全市2021年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重點碳排放單位碳排放報告第三方核查工作。啟動《通遼市2018—2020年度溫室氣體清單》和《通遼市“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編制工作,籌備建設通遼市碳排放管理平台。

持續強化生態環境監督管理以及環評審批改革服務高質量發展。踐行優化營商環境承諾,印發《通遼市生態環境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及加強政務服務實施方案》,對相關項目審批實行一次性告知、容缺受理、預約服務、延時服務、快遞送達等多項服務舉措。對2021年全市調度的500個重點項目進行定期調度,召開了3次專項重點項目調度及優化發展環境工作推進會議。共完成環評項目審批451個,已報送環評的項目審批均已完成。嚴格落實排污許可制度,完成十大重點行業及其他行業排污許可証質量審核工作,超額完成國家和自治區目標要求。為建立健全全市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編制完成《通遼市“三線一單”》和《通遼市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形成了研究報告並制作了“三線一單”圖集。按照通遼市政府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區域評估工作要求,印發《通遼市工業園區環境影響區域評估實施細則》,明確環境影響區域評估范圍、工作要求以及區域評估報告編寫大綱,採取多項措施進一步推進工業園區環境影響區域評估工作。

持續加大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力度,推動生態環境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召開了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部署會,印發了《2021年通遼市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實施方案》。更新了市本級監督執法正面清單,並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體系。截至9月底,全市共隨機抽查排污單位409家,出動執法人員800余人次,其中市本級隨機抽查企業142家,出動執法人員近300人次。印發《通遼市生態環境局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實施細則》,通過在線及視頻監控、遙感、用電、用能監控等方式,對納入清單的239家企業開展非現場檢查,實施差異化監管。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為期6個月的打擊危險廢物違法犯罪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弄虛作假專項行動。

緊扣高質量發展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通遼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把握好“五個堅持”,突出“三個治污”。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深入推進污染防治工作,加快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建設“生態通遼”“美麗通遼”,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總目標。

堅定不移開展全市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加強重點區域聯防聯控,推動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科學預警並快速有效應對重污染天氣。持續強化燃煤大氣污染治理,加快推進清潔取暖改造,加大城市周邊原煤散燒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煤改氣”“煤改電”等清潔能源替代。深入開展燃煤鍋爐整治,推進城市建成區“上大壓小”替代實施熱電聯產,淘汰小型供熱鍋爐。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深入開展電解鋁、電力、建材、生物發酵等重點行業工業污染治理。強化揚塵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加強主城區建筑工地和城市道路揚塵管控,推進煤炭銷售及儲存場所專項整治,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嚴禁秸稈露天焚燒。開展VOCs全過程綜合治理,削減VOCs無組織排放。穩步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強化全過程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統籌,持續優化地表水環境,通過實施水污染防治項目,強化重點流域水環境保護,制定通遼市地表水功能區管理辦法,加強水功能區管控。加強地表水斷面水質監管。實施地表水考核斷面監測預警,開展流域水生態修復工程,確保通遼市無劣五類水體。規范入河排污口管理,實施“一口一檔”管理體系,開展12個入河排污口整治工程。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規范化管理。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排查,以“劃立治”為重點,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確保實現生活污水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扎實做好土壤環境管控。協同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持續開展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和溯源管理,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農田殘留地膜和農藥塑料包裝等清理整治工作。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10個村屯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強化工業固體廢物規范化管理,提高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處置水平。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建設,嚴格落實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制度,嚴厲打擊涉危險廢物違法犯罪活動。加強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活動中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強化涉重金屬企業監管,動態更新全口徑涉重金屬企業排放整治清單,重點行業嚴格執行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完善和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工作。進一步核實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環境污染情況,確定污染地塊名錄,並動態管理。

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繼續做好溫室氣體減排工作。按照國家和自治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思路,結合當地應對氣候變化建設工作實際,重點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做好全市碳排放清單編制,全面摸清底數,掌握存量。研究能源消費及排放趨勢,預測增量,確定重點控排領域,找准減量。配合自治區有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完成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放管服”改革,積極配合做好全市優化營商環境相關工作。通過定期調度,主動靠前服務企業項目,堅持做好生態環境領域“六穩”“六保”工作。

堅定不移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完善“三線一單”體系建設,強化“三線一單”成果運用。落實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完善生態監測網絡與評估體系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和保護。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推動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示范旗(縣)創建工作。

堅定不移建設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完善生態環境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增強全市生態環保意識,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大環保”格局。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工作制度,依法查處環境保護違法行為。推動網上信訪,統籌“12369”熱線、微信微博等多渠道受理信訪投訴。對已發放排污許可企業加強日常監管,實現固定污染源“一証式”管理。針對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情況和醫療廢物、節能降碳、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開展專項執法檢查。(郭洪申)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