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力,繪就民族團結壯美畫卷

初冬時節,走進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一幅“民族大團結”壁畫引人注目,寫有“民族團結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等文字的標語隨處可見,團結和諧的氣息扑面而來。
清泉街社區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轄區內8000多名各族群眾團結友愛、和諧相處。
回族大姐靳秀梅退休后全身心投入社區志願服務中﹔漢族老黨員徐登高經常義務清掃社區道路﹔蒙古族大哥宋守軍主動為社區捐贈防疫資金……74歲的居民王長順說:“各族居民都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們生活在這裡很幸福。”
內蒙古是我國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區,在促進民族團結上具有光榮傳統,長期以來擁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
從“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最好牧場為航天”等歷史佳話,到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在內蒙古這片熱土上,民族團結的故事代代傳唱,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2400多萬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心手相連、血脈相融、守望相助,同心同力繪就民族團結壯美畫卷。
“要倍加珍惜、繼續堅持民族團結光榮傳統和‘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鞏固發展民族團結大局。”自治區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團結帶領全區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創建,不斷鞏固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邊疆安寧的良好局面。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自治區黨委牢牢把握這條主線,常態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
自治區編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提綱》黨員干部篇、城鎮居民篇、農牧民篇,在全區各地開展分眾化宣講。
在全區黨員干部中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教育,黨校、干部網絡學院等在各類主體班次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課時比例提高到10%以上。
大力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工作,在民族語言授課學校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在全區各中小學、各高校開展各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廣大青年和少年兒童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內蒙古大學入選國家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內蒙古師范大學被國家民委確定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在內蒙古落地生根,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推進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全區各地以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民族法治宣傳周等為載體,廣泛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法規宣傳教育活動,通過主題圖片展、文藝演出、征文比賽和專題宣講等方式進行“滴灌式宣傳”,讓“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深入人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離不開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自治區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穩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邊境地區經濟持續增強,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民生保障明顯加強,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特色產業穩步提升,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自治區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治理民族事務,著力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全面准確貫徹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出台《內蒙古自治區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定期對民族政策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用法律維護民族團結和各族群眾合法權益。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持續深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內蒙古拿到一張亮眼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成績單。興安盟、呼倫貝爾市、鄂爾多斯市等3個盟市先后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市。
56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示范單位、392個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區示范單位,215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34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為全區上下樹立了榜樣,各族群眾汲取榜樣力量,齊心協力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回望5年,耀眼榮光激動人心。踏上新征程,內蒙古各族兒女將繼續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建設亮麗內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磅礡力量。(見習記者 李存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