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久久為功,山水林田湖草沙協奏齊鳴

2021年11月23日08:16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冬季的烏梁素海萬頃空明,如同一幅曼妙的水墨畫卷鋪展在天地間。

作為黃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防凌防汛、水質淨化的重要功能,是黃河的“自然之腎”。烏梁素海安,則黃河安﹔黃河安,則百姓安。

然而,由於自然和人為原因,“自然之腎”曾經一度變為“生態之患”。

“烏梁素海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治湖先治沙,治湖先治山。巴彥淖爾由西到東實施了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黃河生態廊道治理、烏拉山南北麓生態建設工程、烏梁素海東岸荒漠草原修復治理等工程,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一體化治理,荒漠變綠洲,荒山變綠嶺,在烏梁素海外圍建起一道綠色屏障。同時,生態補水、污水處理、控制和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等內部治理齊頭並進。

內調外養、內外兼修,這片來源於黃河又歸於黃河的水域,重現大澤風採。

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生態系統,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深刻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也是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邁出的重要一步。

內蒙古在我國生態安全國家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為“生態脊梁”,兩側分布有大面積的草原、森林、沙地、沙漠、河流、湖泊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生態安全屏障。

“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是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指南。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摒棄過去“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單一治理模式,實施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就此展開:

阻礙系統治理的制度堅冰正在消融——全面推行林長制,明確黨政領導干部保護發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目標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解決林草濕資源保護發展中的難點,從根本上解決了生態保護責任模糊、“誰管誰都不管”的問題。

源頭治理的機制逐步建立——全區50.46%的國土面積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守住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底線,從源頭上將不合理開發擋在門外。完善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設置綠色門檻,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綜合治理的短板逐漸補上——制定發布《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規劃(2020-2035年)》,構建“一線一區兩帶”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總體布局,以重點區域突破帶動全域生態環境改善,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統籌治理。

從理念到行動,從制度到實踐,內蒙古在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上描繪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

面前,是靜靜流淌的母親河﹔背后,是綿延起伏的沙丘。2米多高的菌草猶如一排排綠色衛士,將黃河和沙漠隔絕開來。這水、林、沙相擁的奇景,出現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劉拐沙頭。

黃河流經磴口縣52公裡,劉拐沙頭是黃河與烏蘭布和沙漠握手的地方。在這裡,烏蘭布和沙漠曾經每年將7000多萬噸黃沙輸入黃河,導致黃河河床逐年抬高,嚴重威脅下游地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磴口縣啟動實施劉拐沙頭綜合治理工程,一面在沙漠中植綠固定沙丘、保持水土,一面建起一條長約4公裡、寬約3公裡的大型鎖邊林,徹底切斷沙漠入侵黃河通道。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治黃必先治沙。多年來,內蒙古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沙漠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進行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實現了由“沙進河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不止是黃河流域的治理,遵循生態保護和修復內在機理和規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這樣的大局觀和全局觀體現在內蒙古生態建設的方方面面。

蒼翠滿目、生機扑面,1.86萬平方公裡的庫布其沙漠,超過1/3披上了綠裝。沙漠變成綠水青山,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經驗”﹔

碧草茵茵、花香陣陣,曾經“刮風灰塵飛、下雨泥漿流、人人躲著走”的廢棄礦山變成了游人如織的旅游度假區﹔

荒山變綠嶺,砍樹人變成綠水青山的守護者,林下資源變成林下財富,綠色寶庫重現生機﹔

野鴨戲水、蒲草翠綠,佔自治區總面積8.89%、面積達1.58億畝的濕地保護區成為野生動物的天堂……

“十三五”期間,全區林業建設、草原建設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積均居全國第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分別達到23%和45%,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少”。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改善目標,內蒙古已經用實踐給出答案。(記者 霍曉慶)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