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別樣的“歸園田居”是怎樣的體驗?

2021年11月15日08:4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一個晴朗的秋日午后,距離黃河東岸50米的農場裡,一個6歲的小男孩一邊快樂地吟誦著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邊拿著一把鐵鍬有模有樣學著大人在挖渠灌溉。一旁的爺爺王啟俠笑瞇瞇地看著自家孫子。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親近傳統文化。剛好社區裡建設了共享農場,我就帶著小孫子來認養了一塊地。”70歲的王啟俠說,“這也是我們現代都市人‘歸園田居’的一種別樣體驗。”

  “去給阿姨摘點柿子吃。” 王啟俠話音還未落,小男孩就扔下了鐵鍬,興沖沖地跑去摘西紅柿了。

  退休多年的王啟俠是烏海市海勃灣區濱河街道中河源社區的居民,平時愛好各種文藝的他對田園生活充滿向往。“我這一小塊地雖然看起來不大,但是產出的蔬菜自己家根本吃不完,種了玉米、豆角、茄子、辣椒和秋葵,親戚和朋友都來摘。” 王啟俠說,共享農場實現了他“種地自由”的夢想。

  “中河源社區是由原綠園村、富園村、中河源村合並成現在的涉農社區,佔地面積6.5平方公裡,有耕地2685畝,基本農田215畝。” 中河源社區第一書記郭智邦介紹說。

  郭智邦告訴記者,社區西鄰黃河,沿岸長約2.2公裡,草灘濕地100余畝。這裡距離市區僅僅2公裡,與市區已融為一體。社區裡各類樹木分布合理,瓜果蔬菜糧食作物種植較齊全。2002年建立的佔地300畝的無公害蔬菜基地,以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蔬菜贏得了市場認可,2002年獲得自治區農牧廳首批綠色產品認証,是得天獨厚的農業觀光旅游的好去處。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僅僅是社區小有名氣可不行,讓社區居民增收才是“王道”。

  為改變農業生產的單一性,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居民收入,中河源社區積極發展獨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利用轄區內70畝閑置土地資源,聯合領恆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投資300萬元,建立了中河源社區鄉村振興產業園,共享農場是產業項目之一。

  共享農場共有田地30畝,分為45個小院,每個小院3分田地,通過集體或個人認養的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一次性支付管理費,合作社可以代為管理,也可自己參與種植體驗,從中收獲耕種體驗樂趣。

  如今,整片農場被金色的竹籬笆分隔成45個大小不等的院落,這些院落內種了近20種時令蔬菜,瓜果都已成熟,一派豐收的景象。即使是烈日炎炎的下午,共享農場內依舊有不少通過認養種植的市民在小院裡打理自己的菜地,忙得不亦樂乎。

  “共享農場提高了農地利用效率、減少了農產品的浪費。高質量的組織活動,把消費端的客戶和農場聯系在一起,人們也會有不一樣的體驗,這樣既能賺錢又有社會效益。” 郭智邦說。

  目前,小院已全部被認養,村集體經濟收益約13萬元。並且,共享農場通過吸納代管工作人員的方式,已經解決了10多名社區居民的就業問題,還通過“認養+採摘”“認養+養老”“認養+親子”等多種模式經營的共享農場項目,創建農業生態綠色產業園,擴寬消費群體、延伸產業鏈、增強吸引力,帶動城郊採摘、農家樂周邊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改善經濟狀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歸園田居’的生活,真的很美。” 王啟俠說。

  今年,中河源社區還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在鄉村振興產業園內發展菊花種植和菊花茶深加工項目,種植了20畝金絲菊和皇菊。預計每畝菊花產量在200公斤左右,收益2到4萬元。此外,社區還建成了一條長230多米的獨具風情的葫蘆種植採摘長廊。除了採摘活動,葫蘆還可以出售或制作成葫蘆燙畫、葫蘆雕刻等工藝品。

  “下一步,我們將做好做強這些農業特色項目,不斷壯大富民產業,帶動農區居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郭智邦說。(記者 許曉嵐 張慧玲 郝飆 霍曉慶 包葒)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