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烏海

“消失”的白獨貴灣

2021年10月17日08:2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昔日的白獨貴灣早已被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替代,綠意蔥蘢,美景如畫。記者 包葒 攝

  今天,當被問起是否知道白獨貴灣時,很多年輕人都會搖頭。

  是的,在烏海市的衛星圖上,那片幾乎沒有生命跡象的渾黃之地早已被綠色取代﹔在行政區劃上,這個曾代表著“不毛之地”的地名,已經被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替代。

  近3萬畝滾滾流沙變綠洲,“消失”的白獨貴灣,成為烏海治沙史上值得銘記的獨家記憶。

  “降服沙魔有多難?削平一座沙山,6台推土機整整工作了24天!”

  腳下,是綿軟的草毯,身旁,是十幾米高的新疆楊,穿行在它洒下的樹蔭裡,肆意享受著綠色氧吧的饋贈。任憑誰都無法想象,2006年以前這裡是大片流動的沙丘。

  烏海市三面環沙,地處烏蘭布和、毛烏素、騰格裡三大沙漠的邊緣,黃河穿城而過,有著水沙相擁的奇景,亦有著沙塵侵襲的煩憂。白獨貴灣就是烏蘭布和沙漠越過黃河在甘德爾山腳下形成的近20平方公裡的風積流動沙地。每遇大風,沙塵彌漫,整個市區飽嘗風沙之苦。同時,滾滾流沙越過甘德爾山,長驅直入鄂爾多斯高原,並進一步向東、南兩個方向挺進。

  沙丘洶涌、寸草難覓、鳥獸無蹤。2003年,烏海市提出建設生態綠洲型工業城市,白獨貴灣成為橫梗在喉的一道難題。2005年秋,烏海市決定啟動白獨貴灣沙區治理。

  “那時候我們除了一腔熱忱和一身力氣,啥都沒有。”烏海市治沙站生產隊隊長董研生用布滿老繭的手拍拍粗壯的樹干,黑紅的臉龐露出憨厚的笑容。

  沒有人煙的荒漠,沒路、沒水、沒電,要想實施治理,必須先完成項目區通路、通電、通水等一系列基礎工程。整個工程預計需投資1億元,而臨危受命的烏海市林業局身無分文。

  “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再難也要做!”當時馬上就要進入冬季,為搶在第二年春天植樹前完成基礎工作並最大程度節省成本,全市林業系統干部職工全部投入到這場戰斗中。道路勘探、修路、整地、拉電、供水、沙障工程……一系列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

  “車開不進去,大家都徒步進入沙漠,遇上大風走一步退半步。為節省時間,中午不回家,在沙漠裡扎個帳篷,午飯就是混著黃沙的饅頭和咸菜。”董研生說,當時他和幾名同事最先被派往白獨貴灣進行道路勘探,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為后續工程打下基礎。

  “降服沙魔有多難?削平項目區第一座沙山,6台推土機整整工作了24天。填筑輸水主管道的一條深溝,16台大型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輛一干就是5個月。5000畝沙障扎制任務,是在數九寒天完成的。”隨著董研生的回憶,仿佛回到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

  每天早晨天微微亮就上工,夜幕降臨勞動的號子依然在回蕩。農歷臘月二十八,市區裡早已張燈結彩、鞭炮聲聲,可白獨貴灣依舊車水馬龍。刺骨的寒風和沙子一齊打在臉上、身上,但人們的內心卻是從未有過的火熱……

  終於,經過一個冬季的苦戰,路通了,水通了,電也通了,白獨貴灣迎來了嶄新的開始。

  從2006年春天起,寸草不生的白獨貴灣終於看到了綠色。

  “為什麼要植樹?我們不植樹,我們的下一代就要吃沙子的苦!”

  白獨貴灣的綠色,在一點一點地延伸、擴大。

  烏海市舉全市之力,向白獨貴灣“進軍”。連續多年,每當植樹季節,臨近白獨貴灣的路上總是停滿了公交車、私家車、電動車、自行車,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來了,教師和學生來了,部隊官兵來了,萬畝荒灘紅旗招展,熱火朝天。

  “為什麼要植樹?我們不植樹,我們的下一代就要吃沙子的苦!”這一點,作為“林二代”的治沙站職工劉粉梅感觸最深。

  1977年,7歲的她隨同造林人父母來到緊鄰烏蘭布和沙漠的馬堡店。那時的馬堡店,一起風黃沙彌漫,隔三四十米誰也看不見誰。十五六歲起,她就跟著父母種沙柳,一點點看著馬堡店從黃沙漫漫變成綠樹森森。然而,當2007年來到白獨貴灣工作時,兒時記憶中的景象又一次重現。倔強的劉粉梅不甘心:“父母那一輩人能在沙漠裡造起萬畝林場,我們也能!”

  為方便植樹,項目區修了14條長500米的作業支道,以各支道為中心向兩邊綠化,喬木靠路,灌木固沙護樹,形成防風林帶,把沙丘牢牢鎖住。

  “那時候每個職工負責一條支道的植樹造林任務。車子將樹苗拉到各支道上,我們再人工將樹苗背到沙漠裡一棵棵種下。剛開始滴灌管道還沒有鋪設好,為保護幼小的樹苗,我們用車拉水逐棵逐棵地澆。”劉粉梅回憶。

  太陽大的時候,沙子燙腳,汗水流不完,強烈的紫外線把暴露在外的皮膚晒得紅腫過敏﹔雨天別人都不願出門,他們卻冒雨抓緊播撒檸條的種子。春天植樹,夏天防病虫害,秋天割草、防火,冬天冬灌,植樹造林一年四季都沒有閑的時候。

  “最大的挑戰不是苦和累,而是孤獨和害怕。”每天跟沙漠和樹苗打交道,一天不見人影,想和同事見一面得走40多分鐘。遇到刮黑風,天頃刻間變黑,人置身黑暗,無處躲藏。劉粉梅記得有一年夏季,一天中午熱得吃不下飯,等到晚上下班時她已幾近虛脫,這時卻發現電動車沒電了,她不得不摸著黑一路推著車、步行十幾裡路回到位於烏達區的家。

  幾十年如一日,劉粉梅的手上和腳底全是繭子,因為走路太多,她的雙腳大拇指甲蓋變成了黑色。“看著這裡一點點變綠,孩子們有了陰涼玩耍的地方,市民有了休閑娛樂的地方,一切都值了。”劉粉梅望著眼前高壯的新疆楊和樟子鬆,像望著自己的孩子一般。在她身后,一條條支道延展開去,綠色綿延向遠方。

  就這樣,十幾年來,烏海市治沙人在3萬畝的沙海中營造起2.9萬畝人工林,以每年90%以上的樹木成活率,筑起了一道阻沙源、保水源的綠色生態屏障,昔日不毛之地如今綠意盎然。2011年,白獨貴灣正式被命名為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成為旅游勝地。

  白獨貴灣“消失”了,但在白獨貴灣治理中體現出的頑強拼搏、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等精神,永遠留存在烏海人的血脈中。(記者 許曉嵐 霍曉慶 張慧玲 郝飚 包葒)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