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杰:為了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近日,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獲得2019、2020兩個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的五位獲獎代表講述科技創新、奮斗圓夢的故事。
其中,來自內蒙古農業大學王成杰帶領團隊完成的“內蒙古草原放牧生態系統固碳減排調控機制研究”獲得2020年度自治區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構建了適宜於內蒙古草原固碳減排的管理技術,為實現“碳中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王成杰告訴記者,自己的起步研究是草原放牧管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草畜結合,草是草地生產,畜與牧民生活有關,當時沒有充分地考慮生態問題。后來參加了一個中國和德國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給了我很大的啟發,也就是說一定將‘生產、生活和生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實現草原的可持續發展。”
在工作中王成杰發現,在草原放牧生態的研究方面,我們還應該進一步加強。王成杰提出這一想法后,很快得到有關部門的支持:“現在我們將“土-草-畜-氣-人”集成五位一體開展相關研究,為“生產、生活和生態”平衡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達到“雙贏”的目的。”
王成杰介紹,草原是一個天然的碳庫,固碳減排潛力巨大。但前提是需要攻克一些對草原進行合理的管理與利用的技術難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生產並發揮其應有的生態價值。為此,團隊闡明了草原春季凍融時期放牧對荒漠草原溫室氣體通量的影響機理,為完善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提供了依據﹔解析了放牧生態系統中土-草-畜各組分對固碳減排的貢獻大小及其機理,為草原植被、土壤、家畜的減排計量核証、制定監測方法提供綜合科技支撐﹔明確了草原改良、草原利用和家畜生產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大小與途徑,確保了當前的草原碳匯項目開發,既遵循國際規則,又符合我國草原管理和生產實際,也為實現“碳中和”提供重要理論與實踐依據。
“我們草學和生態學科有個特點,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一直結合的比較緊密,做基礎研究就是直接為應用提供服務。”王成杰舉例說明,比如我們研究開發的“草原放牧家畜溫室氣體精准核算系統”,屬於基礎研究類別。如果針對不同草原類型、不同家畜生育期以及補飼日糧類型等,對模型參數進行一定的調整,就可以直接進行應用。就像我們的成果主要在內蒙古地區集成的,但在甘肅、寧夏、青海和四川等地進行了很好的示范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和生產效益。
為推動基礎研究和引用研究的緊密結合,王成杰給出兩點建議:一是科研工作者,希望搞基礎研究的工作者,對於研究成果的集成要考慮其實踐性,便於指導應用和推廣使用﹔二是相關職能部門,應更多地指導採取聯盟方式推進創新合作,加強二者的緊密結合,比如,加強高校、科研院所和推廣部門的創新合作,做到資源共享、互認互通、融合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