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關注民生

這裡的“扶貧車間”要改名兒

2021年08月25日08:3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五家子村村民於山(左二)和鄉親們在扶貧車間包裝旱稻。 記者 薛來 攝

  從去年年底開始,基層干部潘徽明顯感覺到休息的時間變多了一點,他所在的興安盟扎賚特旗曾是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旗縣之一,2019年4月退出國貧旗縣序列。

  2017年,潘徽被派到好力保鎮五家子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一干就是4年多。“脫貧攻堅時,我們周六周日都連軸轉。”站在村裡合作社興辦的扶貧車間裡,潘徽如今回望那段駐村歲月,對幫扶村民脫貧的辛勞場景仍記憶猶新。“現在周六日基本上可以休息了。”

  有了扶貧車間,村民們脫了貧,走上了小康路,潘徽才不像那時那樣辛苦了。

  位於好力保鎮西北12公裡處的五家子村扶貧車間裡,十多位六七十歲的老人正在干活兒,有的包裝水稻,有的篩選木耳……他們相互配合、動作嫻熟。這些老人雖然年紀較大,卻個個身體硬朗。“扶貧車間流行一句話,低於60歲的人,請到別處打工。”潘徽言語中滿是自豪。

  扶貧車間為啥用的都是高齡農民?潘徽作出解釋:“老年人不便外出打工,我們就在家門口建起扶貧車間,讓高齡村民變身產業工人,實現了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

  72歲的於山已經在扶貧車間干了3年,他說:“扶貧車間讓我過上了小康生活,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活兒干,我還租出去十幾畝土地,1畝700元,1年掙3萬塊不是問題。”同村的齊忠理也是感慨萬千:“我今年71歲,做夢都想不到這麼大歲數還能在家門口打工。這裡的活兒輕鬆,掙錢的同時還能鍛煉身體!”

  2019年9月,扶貧車間投入使用,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平方米,購置豆油機1台、真空包裝機1台。扶貧車間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運營,黨支部負責政策引導,合作社負責生產技術支持,農戶負責將合作社的大豆、旱稻、水稻、雜糧轉化成笨榨豆油、雜糧包等產品,同時負責採摘鮮蘑、木耳、香瓜,並加工成各種蔬菜干、木耳、蘑菇干等。

  去年,扶貧車間在原有大豆和水稻種植加工的基礎上,新建了10棟大棚,發展綠色蔬菜、水果、菌類等特色種植採摘,今年又種了175000棒黑木耳,進一步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黨支部還建起“愛心超市”,實現了扶貧車間全年都有產品、村民四季都有活干。“開春瓜果蔬菜育苗,夏季培育黑木耳,採摘各類農作物,秋季包裝生產各類農特產品,冬季加工大豆雜糧。一整年下來,扶貧車間需要大量人手,夠他們忙乎的。”潘徽介紹,“扶貧車間一年產值達到75萬元,其中25萬元至30萬元用於工人工資。”

  “我剛來的時候,除了村委會門前有一條水泥路外,村屯裡其他路都是沙土路,當時村裡還有170座土房,現在都進行了改建,所有通村通屯的路都進行了硬化,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潘徽告訴記者,4年來,村裡不僅實現脫貧,后續的增收措施也已形成機制,村民們過上了小康生活。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石。五家子村結合鄉村振興、全域旅游等有利契機,充分利用區位優勢和當地自然資源,打造集設施農業採摘、休閑垂釣、優勢產業於一體的小康示范村,帶動全體村民增收致富,從一個窮村、弱村,變成了富村、強村,村黨支部也被評為自治區級先進基層黨組織。

  “曾經的扶貧車間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今脫貧戶都奔小康了,我看,我們的扶貧車間該改名了,以后就叫‘致富車間’吧!”潘徽笑著說。(記者 薛來)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