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協作消費幫扶助“生態武川”名片推向全國

近年來,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充分發揮京蒙協作效能,武川縣與門頭溝區將消費幫扶作為推進工作的重要途徑,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建立政府牽頭、企業發力、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實現了生產、銷售、利益聯結各環節工作的有機銜接,大力引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到消費幫扶工作中來,整體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以黨建為引領,開展消費幫扶新格局
武川縣深入推進黨建引領機制創新,利用京蒙對口幫扶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示范作用,推動多領域、跨行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門頭溝區與武川縣兩地全方位、跨區域、深層次合作交流,以“品牌創建”為抓手打造“黨群雙贏”為目標的工作模式,探索“黨建聯合體+聯盟體”機制,實現黨建與經濟發展共提升的黨建品牌建設新局面。強化消費幫扶工作頂層設計,制定武川縣消費幫扶工作計劃,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提高消費幫扶工作組織化程度,確保工作責任到人、有序推進。
以平台為基礎,強化扶貧產品認定
自扶貧產品認定工作開展以來,截至2021年8月,武川縣共有16家扶貧企業的63款產品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國家扶貧產品”。為進一步強化企業和產品認定管理與服務,武川縣相關部門按政策嚴格認定程序和標准,並按要求進行公示公告。凡申請認定的產品,供應企業必須與脫貧戶建立穩定牢固的聯結機制,帶動方式確保可持續、成效明顯,產品必須來自本縣且與脫貧戶有直接聯系,產品質量保証合格,不抬價、不壓價,從源頭上把好消費幫扶和產品質量關,並堅決杜絕假借消費扶貧謀取私利。同時,加強消費幫扶跟蹤服務,及時為企業提供相關政策和需求信息,幫助企業對接北京、呼和浩特市等消費市場,暢通銷售渠道,促進產品銷售。
以人才為根本,全面提升營銷水平
一是積極培育營銷人才隊伍,豐富企業人才營銷技能。武川縣通過組織鄉村振興致富帶頭人培訓,培育致富帶頭人200余人次,邀請各個領域專家開展電商營銷輔導,推廣“創業致富帶頭人+互聯網+農產品+脫貧戶”的幫扶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層企業及合作社產品的線上銷售水平。
二是積極構建專業營銷團隊,建立專業化營銷隊伍。武川縣一方面依托引進北京企業成熟的營銷團隊在京東、淘寶兩個平台分別注冊成立了“武川地方特產館”,另一方面引進了本地企業開拓線下市場,在武川縣可鎮、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北京市新發地建成了三個農產品展銷中心,形成一批穩定的營銷人才隊伍,打通了由武川到呼和浩特市再到北京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
以市場為核心,積極暢通產品銷售渠道
一是強化服務網絡,建設電商平台,目前武川縣供銷社農產品電子商務運營中心和9個鄉鎮級基層供銷社、82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均平穩運行,形成了聯結城鄉、服務農民的農產品進城、日用品下鄉的流通網絡體系。
二是積極開拓縣外銷售渠道,組織動員縣內部分企業入駐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和全國供銷總社共同打造的扶貧832平台,組織動員部分企業通過北京字節跳動公司制定的“齊心戰疫,八方助農”行動在今日頭條App發布了農產品銷售信息。
三是積極開發幫扶資源,通過北京市門頭溝區對口幫扶渠道,大力實施終端營銷行動,積極引導縣裡的企業入駐門頭溝區消費扶貧雙創中心,長期推廣與銷售燕麥米、山林虫草雞等近20種武川特色產品,組織貨源廣泛參與門頭溝區各項扶貧產品推介活動10余次,實現消費扶貧“最后一公裡”協作目標。
以品牌為突破,全力打造區域特色產業
武川縣將“源味武川”區域公共品牌建設上升為興業強縣戰略,相繼完成“源味武川”和“源味武香”商標注冊和LOGO設計,引進專業團隊拍攝制作專題宣傳片,制定出台品牌管理辦法,並成立領導機構,建立起宣傳營銷、運營和監督機制。通過“源味武川”區域公共品牌打造,擴大了武川農產品的競爭力、影響力和知名度,同時把“綠色武川,生態武川”這張名片推向全國,各種活動為全縣多家農產品生產企業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自2018年開展京蒙幫扶以來,截至2021年8月,武川縣與門頭溝區通過消費幫扶,銷售農產品共計1600余萬元,為武川縣農產品進一步提升品質、打入北京市場奠定堅實基礎,為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做好基本保障。下一步,武川縣與門頭溝區一起,將繼續改進政府服務,做好社會動員,推動消費幫扶規模持續擴大,力度持續加強,建立起企業發展、脫貧戶受益的良性循環機制,使京蒙協作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記者 雲艷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