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退休不褪色 余熱映初心

——記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馬希泉

2021年08月23日08:4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馬希泉(右)在查閱宣講資料。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包頭市九原區採訪,在花園社區一棟樓房前,一台吊車載著園林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修剪臨街一排的楊樹。受楊樹的影響,生活在這幾棟樓裡的居民一年四季見不到陽光。在社區黨支部、物業以及業委會三方的共同協調下,困擾居民多年的遮光問題得到了解決。

  花園社區居民李守義告訴記者:“我們向馬書記反映了大樹遮光的問題后,他們很重視。沒過幾天,園林部門的人就來修剪樹枝了,效率很高。平常還有很多小事兒,隻要居民們反映,社區都會及時解決。住在這個社區我們感覺特別幸福。”

  李守義說的馬書記就是花園社區一黨支部書記馬希泉,馬希泉還是九原區沙河街道花園社區花園小區業委會主任、花園社區“五老報告團”團長、花園社區關工委常務副主任。提起馬希泉,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除了幫助居民解決樹枝遮光問題,花園社區還建立了日間照料中心,為住戶安裝了電梯,進行了老舊小區改造等,很多治理難點都得到了妥善解決,社區變得更加和諧。

  居民的訴求之所以能夠得到快速解決,得益於花園社區推行的“紅色物業”。“紅色物業”就是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為主體的“1+3”社區治理體系。“紅色物業”推行以來,破解了一批群眾所需所盼的突出問題。

  馬希泉對記者說:“老百姓的訴求通過線上線下,很快就能到達黨支部,黨支部會及時解決問題。我個人只是做了應該做的,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就要為群眾貢獻一切力量!”

  馬希泉1939年9月出生於北京,197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8年,他響應黨的號召,從北京市來到包頭市,參加包頭市國營農場建設。當時,很多跟他一起來的知青經不起這裡的氣候、生活環境和勞動強度的磨煉,紛紛離開農場,另謀出路,而他面對家庭的壓力和來自各方面的挑戰,還是選擇了留下來,繼續為建設好農場出工出力。

  1959年,馬希泉代表包頭市國營青年農場出席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受到自治區領導的接見,並獲得表彰與獎勵。

  1971年,馬希泉開始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一干就是35年,先后擔任小學校長、學區書記兼校長等職務。1980年至1987年,他利用寒暑假、節假日,走村串戶,發動群眾集資,動員企業、個人、場屬各單位,向學校獻工獻料、投入資金,幫助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幾年間,他籌集資金258萬元,先后將4所小學校舍進行了翻修,建成了清一色的起脊挂瓦標准教室,這在當時堪稱是九原區的一流學區,受到自治區的表彰與獎勵。

  退休后,他仍然保持著共產黨員的本色,退休不褪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21年默默無聞繼續為黨工作。

  2017年,馬希泉動員身邊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教師、老科技工作者組成“五老報告團”,他們走進社區、機關、中小學校,宣講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和“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主人”以及改革開放40周年偉大成就,他們將這3大部分內容列成20個專題,組織開展了25場專題報告會,受教育者達3000人。他們精心備課、認真講課,報告會受到居民、干部、黨員和學生們的一致好評。

  馬希泉今年82歲高齡,身體硬朗。擔任花園社區一黨支部書記,他深知責任重大。在他的帶領下,花園社區一黨支部創新推行“三位一體”(黨支部引領、業委會監督、物業公司服務)工作法和“黨員樓棟長”管理模式,開展“當樓長、亮身份、做表率、爭先鋒”長效活動。此外,為保障居民的合法權益,業委會隨時監督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每半年組織召開一次社區、物業公司的聯席會、每年一次業主大會,業委會在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小區物業費收繳率連續3年達90%以上。

  馬希泉時刻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他心裡始終裝著人民。為了服務好小區居民,滿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他提出了“將支部建在小區上,服務沉到家門口”的工作理念。自黨支部下沉到小區后,居民都高興地說,有事找一黨支部,一黨支部現場協調,現場解決,真正打通了為民服務的“最后100米”。(記者 宋阿男)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